怎么避免二胎羊水栓塞
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孕妇在产前完善检查、识别管理高危因素,产时规范助产操作、密切监测状况,产后加强观察,各阶段密切配合医疗人员,通过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其发生风险。
一、产前阶段
1.完善产前检查
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包括常规的超声检查,可了解胎儿发育、胎盘位置等情况,一般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都需进行超声检查,早期超声有助于确定孕周等,中期超声可排查胎儿结构畸形等,晚期超声能了解羊水情况等;还需进行凝血功能等相关血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孕妇凝血状态,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需提前干预,比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羊水栓塞风险,通过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羊水栓塞病史、多胎妊娠、胎盘早剥史等,需更加密切监测,在产前检查时增加检查频次和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识别高危因素并管理
对于存在高龄妊娠(年龄≥35岁)的孕妇,要加强孕期保健,高龄孕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孕妇身体机能等可能发生变化,在孕期需更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好基础疾病,如有的高龄孕妇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积极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将血糖控制在目标值内,以降低羊水栓塞相关风险。
对于有剖宫产史、前置胎盘等情况的孕妇,要在产前充分评估病情,剖宫产史孕妇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等风险增加,而胎盘植入等情况与羊水栓塞发生相关,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产检和分娩方案,前置胎盘孕妇需密切监测胎盘位置变化等,提前做好应对羊水栓塞的准备。
二、产时阶段
1.规范助产操作
医生和助产人员要规范进行助产操作,避免粗暴的宫腔操作,如在破膜时要注意操作轻柔,破膜时需缓慢进行,使羊水缓慢流出,防止宫腔内压力骤降等情况引发羊水栓塞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在胎儿娩出过程中,正确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缩宫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增加羊水栓塞风险,需根据孕妇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对于有胎膜早破的孕妇,在产程中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孕妇生命体征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孕妇出现呼吸困难、寒战等疑似羊水栓塞的表现,要立即启动抢救预案。
2.密切监测孕妇状况
产时要持续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发现孕妇的异常变化,如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这些可能是羊水栓塞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要迅速采取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孕妇的阴道出血情况,羊水栓塞可能伴有阴道出血异常等表现,若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且难以用常规宫缩乏力等解释时,要高度警惕羊水栓塞可能。
三、产后阶段
1.加强产后观察
产后要继续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等情况,因为羊水栓塞可能在产后一段时间内仍有发生可能,需密切关注孕妇有无呼吸困难、出血不止等异常表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观察时间可适当延长,加强护理和监测力度,确保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羊水栓塞相关问题。
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可能导致出血等情况,而羊水栓塞也可能影响子宫收缩等,要通过按摩子宫等方式促进子宫收缩,同时观察恶露的量、颜色等,若出现异常恶露等情况也需进一步评估是否与羊水栓塞等相关。
总之,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要孕妇在产前、产时、产后各个阶段都密切配合医疗人员,完善各项检查,积极识别和管理高危因素,规范助产操作,密切监测孕妇状况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来最大程度降低羊水栓塞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