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羊水栓塞病因机制包括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如经产妇等情况时压力更高)、血窦开放(如宫颈裂伤等情况及剖宫产时)、胎膜破裂(胎膜早破等增加接触机会);高危因素有年龄和产次(高龄初产妇和多产妇危险性增加)、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剖宫产(急诊剖宫产风险更高)、宫缩过强和急产、胎儿窘迫(含胎粪羊水后果更严重);特殊人群中高龄产妇孕期加强产检、分娩时密切观察,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孕期关注子宫瘢痕、分娩选有经验机构,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患者孕期严格休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分娩做好急救准备。
一、羊水栓塞的病因机制
1.羊膜腔内压力过高:临产后,特别是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时,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当压力明显超过静脉压时,羊水有可能被挤入破损的微血管而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经产妇、多胎妊娠、巨大儿等情况,分娩时子宫收缩更为强烈,羊膜腔内压力相对更高,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增加。
2.血窦开放: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宫颈或子宫体损伤处有开放的静脉或血窦,如宫颈裂伤、子宫破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羊水可以通过开放的血管或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血窦开放,羊水也容易由此进入母体循环。高龄产妇、有多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肌层受损,血管脆性增加,在分娩时血窦开放导致羊水进入母体的可能性更大。
3.胎膜破裂:大部分羊水栓塞发生在胎膜破裂之后,羊水可从子宫蜕膜或宫颈管破损的小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胎膜早破、人工破膜等情况会增加羊水与母体循环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二、高危因素对羊水栓塞发生的影响
1.年龄和产次:高龄初产妇(年龄≥35岁)和多产妇(分娩次数≥3次)发生羊水栓塞的危险性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肌层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下降,血管脆性增加;多产妇的子宫经历多次妊娠和分娩,子宫肌层和血管受损,这些因素都使得羊水更容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2.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此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发生出血和血窦开放;胎盘早剥会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形成血肿,也会使血窦暴露,增加羊水进入母体的风险。
3.剖宫产:剖宫产手术切开子宫时,直接打开了子宫的血窦,羊水可以直接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相较于自然分娩,剖宫产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急诊剖宫产,手术往往较为紧急,可能无法充分处理子宫切口处的出血和血窦,进一步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的可能性。
4.宫缩过强和急产:宫缩过强使羊膜腔内压力急剧升高,急产时分娩过程迅速,子宫收缩力量大且集中,都容易导致羊水被挤入母体循环。孕妇精神过度紧张、滥用宫缩剂等情况都可能引起宫缩过强和急产。
5.胎儿窘迫:胎儿窘迫时,胎儿会排出胎粪,含有胎粪的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其中的颗粒物质如胎脂、胎粪等更容易引起母体的过敏反应和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在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和胎儿发育情况。分娩前,医生应充分评估产妇的身体状况和分娩方式的选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措施。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子宫收缩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这类产妇在孕期要特别注意子宫瘢痕处的情况,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了解子宫瘢痕的厚度和连续性。分娩时,应选择有经验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3.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患者:孕期要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防止出血。一旦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分娩时,要做好输血、急救等准备工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