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溶血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血抗体破坏新生儿红细胞致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的黄疸疾病,常见病因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症状包括出生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严重时会引发胆红素脑病;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型检查、抗体筛查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和换血疗法;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需特别关注;预防措施包括产前检查、必要时提前分娩以及加强新生儿护理。
一、定义
新生儿黄疸溶血,即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抗体进入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并破坏其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从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疾病。它是新生儿期黄疸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病因
1.ABO血型不合: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这是因为O型血母亲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
2.Rh血型不合:相对少见,但病情通常较重。当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母亲可能在孕期或分娩时接触到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从而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再次进入胎儿体内时,会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
三、症状
1.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进展迅速。皮肤和巩膜呈现明显的黄染,可遍及全身。
2.贫血: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嗜睡、喂养困难等。
3.肝脾肿大:由于髓外造血活跃,可出现肝脾代偿性肿大。
4.胆红素脑病:若未及时治疗,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昏迷,幸存者可能遗留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手足徐动等后遗症。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母亲的血型、既往妊娠史、输血史等,了解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可能。
2.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如贫血、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型检查:检测母婴的血型,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抗体筛查:检测新生儿血清中的血型抗体,若阳性则支持诊断。
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判断贫血程度。
血清胆红素测定: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异构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下降。还可应用免疫球蛋白,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尤其是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通过换血可以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降低胆红素水平,纠正贫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因此,早产儿出现黄疸时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达到治疗标准,应积极治疗。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维持内环境稳定。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疾病的耐受性差。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溶血时,要根据其体重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此外,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其生长发育。
3.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如果家族中有新生儿黄疸溶血或其他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的病史,应在孕期进行相关的筛查和咨询。对于出生后的新生儿,要更加警惕黄疸的发生,早期进行监测和干预。
七、预防
1.产前检查:在孕期,孕妇应进行血型和抗体筛查,对于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要定期监测抗体效价。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中药治疗、血浆置换等。
2.提前分娩:对于Rh血型不合且抗体效价较高的孕妇,可根据情况适时提前分娩,以减少胎儿在宫内发生溶血的机会。
3.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的情况,尽早开奶,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