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指外来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分内生性和外源性,外源性更常见。常见异物有植物性(如花生等)、动物性(如鱼刺等)、矿物性(如小珠子等)和化学制品类(如塑料笔帽等)。高发人群为3岁以下儿童(因咀嚼及喉部反射功能不完善、好奇心强)、老年人(咽喉部感觉减退、吞咽失调)及昏迷等特殊人群(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临床表现分异物进入期(剧烈呛咳等)、安静期(症状缓解)、刺激与炎症期(咳嗽咳痰等)、并发症期(肺气肿等)。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及支气管镜检查(金标准)。治疗包括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同年龄段操作有别)、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主要方法),必要时开胸手术,术后用抗生素和止咳祛痰药。特殊人群中,儿童家长要加强监管,老年人家属要关注进食,特殊患者需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定义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外来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的情况。这些异物可分为内生性和外源性,内生性异物如呼吸道的假膜、干痂、血凝块、脱落的支气管组织等;外源性异物则是经口吸入的各种物质,这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
二、常见异物类型
1.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瓜子、豆类等,此类异物较为常见,由于其表面粗糙,容易滞留于气管、支气管内,且植物性异物含游离脂肪酸,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2.动物性异物:如鱼刺、骨片等,质地坚硬,可能会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矿物性异物:如小珠子、石子等,多为儿童玩耍时不慎吸入。
4.化学制品类异物:如塑料笔帽、橡皮等。
三、高发人群及原因
1.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其磨牙尚未萌出,咀嚼功能不完善,喉部保护性反射功能不健全,在进食时嬉笑、哭闹、跑跳,容易将食物吸入气管。此外,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品放入口中,也增加了异物吸入的风险。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咽喉部感觉减退,吞咽功能失调,在进食时也容易发生异物误吸。
3.特殊人群:如昏迷、醉酒、麻醉状态下的患者,由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也可能导致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
四、临床表现
1.异物进入期:异物经声门进入气管时,会立即引起剧烈呛咳、憋气,甚至出现面色青紫等症状。
2.安静期:若异物贴附于气管、支气管壁,咳嗽等症状可暂时缓解。此期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3.刺激与炎症期:异物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咳脓性痰等。
4.并发症期:若异物长期存留,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肺炎等,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咯血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异物吸入史,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肺部呼吸音减弱、呼吸音不对称等异常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可发现不透X线的异物,以及肺部的间接征象,如肺气肿、肺不张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4.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金标准,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同时进行异物取出操作。
六、治疗措施
1.急救处理:对于异物刚吸入且情况紧急的患者,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1岁以内婴儿,应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并依靠在膝盖上,用手支撑头部和颈部,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然后将婴儿翻正,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用两手指快速按压5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对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握拳,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用手部力量急速拉动双臂,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上腹部,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2.手术治疗: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是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主要方法。根据异物的位置、大小、性质等,可选择合适的支气管镜,如硬支气管镜或软支气管镜。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开胸手术取出异物,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3.药物治疗:术后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咳嗽、咳痰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吃花生、瓜子等容易引起呛咳的食物。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品放入口中。儿童在进食时应避免嬉笑、哭闹、跑跳。若怀疑儿童有异物吸入,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导致异物移位或损伤加重。
2.老年人:家属应关注老年人的进食情况,对于咀嚼和吞咽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应将食物切碎、煮烂。老年人进食时应保持安静,避免说话或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若老年人出现呛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特殊患者:对于昏迷、醉酒、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应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在患者恢复意识后,应密切观察其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