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肌肉拉伤怎么办
上臂肌肉拉伤的处理及康复方法,包括判断肌肉拉伤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急性期(受伤后4872小时)采取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处理措施,缓解期(受伤72小时后)采用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康复训练分早期(受伤后12周)、中期(受伤后24周)、后期(受伤4周后)循序渐进进行,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基础疾病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相应注意事项。
一、判断肌肉拉伤程度
1.轻度拉伤:仅有少量肌肉纤维撕裂,受伤部位轻度疼痛、压痛,肿胀不明显,肌肉力量基本不受影响,活动仅有轻微受限。例如运动员在热身不足进行快速手臂动作时可能出现。
2.中度拉伤:有较多肌肉纤维断裂,疼痛较明显,局部肿胀,可能出现淤血,肌肉力量部分下降,活动明显受限。像从事重体力劳动时突然用力不当易引发。
3.重度拉伤: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断裂,受伤瞬间有剧痛,肿胀严重,淤血明显,肌肉力量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活动,有时可摸到断裂处的凹陷。如遭受严重外力撞击等情况可导致。
二、急性期处理(受伤后4872小时)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受伤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轻度拉伤患者可在休息时保持上臂自然下垂,减少肌肉牵拉;中度和重度拉伤患者建议用吊带或三角巾将上臂固定在胸前,减轻肌肉负担。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休息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2.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冰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注意冰敷时要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尤其是皮肤感觉不敏感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格外小心。儿童冰敷时间可适当缩短。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以减轻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起不到加压作用。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包扎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如出现手指麻木、皮肤发紫等情况应及时调整绷带。
4.抬高患肢:将上臂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在休息时用枕头或垫子将上臂垫高。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在抬高患肢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
三、缓解期处理(受伤72小时后)
1.热敷:可采用热毛巾、热水袋或红外线灯等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和组织修复。患有皮肤病或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2.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针灸等。按摩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从损伤部位的远端向近端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理疗可选择超声波、短波等,有助于减轻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针灸可刺激穴位,缓解疼痛和促进恢复。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强度和时间。
3.药物治疗:疼痛较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诱发溃疡出血。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受伤后12周):以轻微活动为主,如缓慢的握拳、伸展手指、小范围的上臂摆动等,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但要避免引起疼痛。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训练时动作要更加轻柔,防止骨折。
2.中期(受伤后24周):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臂屈伸练习,从较低阻力开始,逐渐增加阻力,但要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自身症状,避免过度劳累。
3.后期(受伤4周后):进行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如举哑铃等,但要循序渐进增加重量和次数。运动员在康复后期要进行专项训练,恢复运动能力。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上臂肌肉拉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防止影响骨骼肌肉发育。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弹性和修复能力较差,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在处理上臂肌肉拉伤时要更加谨慎,休息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僵硬。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其他并发症。
3.孕妇:孕妇身体负担较重,上臂肌肉拉伤后要注意休息姿势,避免压迫腹部。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大多数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要选择适合孕妇的方式,避免影响胎儿安全。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受伤后容易出现感染,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受伤部位清洁干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防止诱发心血管事件。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