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感染性休克表现
感染性休克有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两方面情况。临床表现包括感染中毒表现(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循环功能障碍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表现)、脏器灌注不足表现(肾脏灌注不足致尿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致神志改变、胃肠道灌注不足致腹痛等)。相关检查中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白细胞等提示感染)、血生化(肝功、肾功、电解质异常)、凝血功能(可现异常提示DIC可能);影像学检查有胸部X线或CT(明确肺部病变)、超声检查(评估心脏、胸腹腔积液等情况)
一、临床表现
(一)感染中毒表现
1.发热或低体温:部分患者体温可升高,如可达38℃以上,但也有患者体温不升,甚至低于36℃,这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低体温可能提示病情更为危重,因为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有效通过升高体温来对抗感染。
2.心率增快:感染性休克时,机体为了代偿组织灌注不足,心率会明显加快,可超过100次/分钟,年龄较小的儿童心率增快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心脏代偿能力相对有限,心率增快是机体试图增加心输出量的一种表现,但持续的心率增快会加重心脏负担。
3.呼吸急促:患者呼吸频率增快,可大于20次/分钟,这是机体缺氧的一种代偿性呼吸表现,年龄越小的儿童呼吸急促越易被察觉,如婴儿可能出现鼻翼扇动等表现,呼吸急促会导致通气过度,进而影响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稳定。
(二)循环功能障碍表现
1.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成人常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40mmHg;对于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标准,如婴儿收缩压低于7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低于90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低于100mmHg。血压下降意味着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灌注明显减少,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血压下降会进一步加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
2.脉搏细速:外周脉搏细弱,难以触及,提示外周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减少,在休克早期,脉搏细速可能是较早期的表现,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脉搏细速更易出现,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
3.皮肤表现:皮肤苍白、湿冷,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血流灌注减少所致,严重时可出现花斑样改变,提示微循环障碍。对于婴幼儿,皮肤较薄,观察花斑样改变相对更直观,而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差等原因,皮肤湿冷等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同样提示预后不良。
(三)脏器灌注不足表现
1.肾脏灌注不足:表现为尿量减少,成人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儿童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少于0.5ml。肾脏灌注不足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若不及时纠正,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对于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储备差,更容易出现少尿或无尿等情况。
2.脑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烦躁、嗜睡、昏迷等。脑灌注不足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脑灌注不足可能诱发原有疾病加重,且神志改变的程度能反映脑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
3.胃肠道灌注不足: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肠麻痹等表现,胃肠道黏膜缺血会导致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等并发症,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溃疡病等,胃肠道灌注不足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增高,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感染情况。
2.血生化:
肝功能: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等,提示肝细胞受损,与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困难。
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如前所述与肾脏灌注不足相关,对于原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指标变化更应引起重视。
电解质: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与机体的代谢紊乱及液体平衡失调有关,对于老年人,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加重心脏等脏器的负担,需及时纠正。
3.凝血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血小板减少等,提示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可能,DIC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对于有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更易发生。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对于肺炎患者,可明确肺部病变情况,如肺炎的部位、范围等,有助于判断肺炎的严重程度。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能辅助诊断肺炎感染性休克的肺部基础情况。
2.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于判断心输出量等有一定帮助;对于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液体平衡及循环状况,对于肥胖患者等传统检查有困难的人群,超声检查更具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