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致血糖升高,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中老年、不健康生活方式者及有家族病史者易患,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有“三多一少”,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心血管、肾脏、眼部、神经等多个系统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肌肉、脂肪和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减弱。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但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减少,进而使得血糖进一步升高。
人群易患因素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胰岛β细胞功能也会有所下降,同时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倾向增加,所以中老年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容易出现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家族病史方面:如果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比较大,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血糖情况,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发生。
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也有很多人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如引起心血管疾病,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病风险;导致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还会影响眼部,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周围神经病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