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发病机制涉及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等,人群易患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成年人为常见发病人群,儿童发病若未控可能延续至成年,不良生活方式及有代谢综合征等病史者风险高。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肝脏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同时肝细胞内脂肪酸合成增多,而脂肪酸氧化和分泌减少,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例如,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中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异常,影响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进而促进脂肪沉积。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可引发氧化应激,导致活性氧物种(ROS)生成增多,损伤肝细胞。同时,激活的库普弗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一步加重肝脏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促使病情进展,从单纯性脂肪变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等。
人群易患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功能逐渐减退,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有升高趋势。儿童中也有一定发病率,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相关,儿童期发病若未有效控制,可能延续至成年期。
性别:一般而言,成年男性和女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妊娠相关的脂肪肝等有一定性别相关表现。不过总体上,人群易感性主要与代谢因素等相关,而非绝对的性别差异主导。
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会导致体内脂肪合成增加,体重增加,进而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少于1小时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病史:有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患者,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70%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此外,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由于血脂异常,肝脏处理脂质的负担加重,也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