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有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三种临床类型,肝细胞损伤型以肝细胞损害为主,胆汁淤积型主要表现为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相关症状,混合型兼具两者特点;不同病程阶段有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一般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慢性期用药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不同年龄患者各期表现有差异,特定人群更易出现相应类型和进入慢性期。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类型
1.肝细胞损伤型
以肝细胞损害为主,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细胞损伤相关指标明显升高,一般ALT升高幅度常大于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药物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影响肝细胞代谢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对于有基础肝病或长期用药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因为其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药物代谢能力受限。
2.胆汁淤积型
主要表现为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相关症状,患者可出现瘙痒,这是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还可能有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胆汁淤积相关指标升高较明显,常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干扰胆汁酸的转运、排泄等过程有关,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胆道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时可能表现更具特殊性,需密切关注。
3.混合型
同时具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特点,血清ALT、ALP、GGT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瘙痒等症状的混合,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药物对肝细胞和胆道系统同时产生损伤作用,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临床表现的影响综合了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的相关因素,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患者更易出现该类型。
(二)不同病程阶段表现
1.急性期
一般在用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数天至数周内发病。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可迅速出现明显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胆汁淤积型患者瘙痒症状可能较为突出,同时伴有黄疸逐渐加重,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指标急剧恶化,ALT、ALP等大幅升高,此阶段若能及时停用可疑药物,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不同年龄患者急性期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需医护人员密切观察。
2.慢性期
用药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起病隐匿。患者可能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肝细胞损伤型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胆汁淤积型慢性期患者可能因长期胆汁淤积导致肝内胆汁性肝硬化等。年龄较大且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更易进入慢性期,因为其肝脏长期受药物及基础疾病影响,修复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