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治疗首先是停用可疑药物,然后可选用抗炎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抗氧化剂(如水飞蓟素)、利胆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孕妇用药要权衡对母胎影响,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脏耐受性及药物相互作用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首先是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可选用以下药物:
抗炎保肝药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能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有助于减轻肝脏损伤,保护肝细胞。有研究表明,在药物性肝损伤治疗中,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
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一种细胞膜修复剂,可提供高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这些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并且在功能上优于后者。它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被肝细胞吸收,以完整的分子形式进入肝细胞及细胞器,促进肝细胞膜再生,协调磷脂和细胞膜功能,稳定胆汁。
抗氧化剂
水飞蓟素: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膜、稳定肝细胞膜及保持其流动性、促进肝细胞超微结构修复、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水飞蓟素对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降低血清转氨酶等。
利胆药物
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的前体,参与体内转甲基反应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的合成。它可以通过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汁淤积,从而对药物性肝损伤起到治疗作用。在一些药物性肝损伤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中,使用腺苷蛋氨酸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药物性肝损伤较为特殊,由于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明确并停用可疑药物等。如果需要使用上述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对儿童尚未发育完善的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儿童用药剂量需精确计算,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肝损伤。
孕妇:孕妇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用药需格外谨慎。首先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停用可疑药物是基础。对于需要使用的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炎保肝药物在孕妇中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评估,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肝脏负担可能与非孕期不同,药物代谢过程也可能发生变化,必须确保药物在保障孕妇肝脏健康的同时,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时,由于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脏耐受性。同样需要停用可疑药物,对于所选用的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或影响药物疗效。在使用上述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根据肝功能情况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