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脏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途径有胆道、门静脉、肝动脉、直接蔓延等,常见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等,临床表现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等,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合相关表现等综合诊断,治疗有抗生素治疗和脓肿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脏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胆道途径: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如胆管结石、胆管蛔虫症等引起胆道梗阻,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可沿胆道上行入肝。
门静脉途径:如阑尾炎、肠道憩室炎等,细菌可经门静脉入肝。
肝动脉途径:体内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肺炎、痈等,细菌可经肝动脉入肝。
直接蔓延途径:邻近器官的感染灶直接蔓延至肝,如膈下脓肿等。
2.常见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类杆菌属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寒战、高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多汗。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2.体征
肝区可有叩击痛、压痛,肝脏肿大,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或局部隆起。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培养:部分患者可培养出致病菌。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肝内液性暗区,能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及数目等。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肝内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
五、诊断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如患者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脓肿病灶即可确诊。
六、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初始可经验性选用针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
2.脓肿引流
穿刺引流:适用于单个较小的脓肿,在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
切开引流:对于较大的脓肿,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的脓肿,可考虑切开引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细菌性肝脓肿时,由于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在抗生素使用上需根据儿童的体重等调整剂量,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优先考虑合适的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典型。
3.孕妇:孕妇患细菌性肝脓肿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抗生素的使用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脓肿引流等操作需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