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是严重肝脏疾病状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临床表现有黄疸、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肝性脑病前期表现等;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病因治疗、支持对症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等;预后差、死亡率高,儿童和老年人预后更差,预防需避免接触肝毒性因素、积极治基础肝病、定期监测。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在原有慢性肝病基础上,因病毒活动等因素可诱发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途径和易感性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而成年人多因输血、不洁注射等感染。
2.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等)或毒物(如毒蕈、四氯化碳等)可损伤肝脏,在有基础肝病或特殊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工作者)人群中更易引发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不同性别在接触某些特定药物或毒物的概率上可能因职业等因素有差异。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病情波动时可能发展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表现的人群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4.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可导致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不同年龄饮酒量和耐受程度不同,对肝脏的损伤机制也有差异。
二、临床表现
1.黄疸:皮肤、巩膜黄染,且进行性加深,不同年龄人群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儿童黄疸可能伴随其他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表现需警惕。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喂养困难等,影响营养摄入,加重病情。
3.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不同年龄人群凝血功能有差异,儿童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表现可能更明显。
4.肝性脑病前期表现: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对于儿童需关注其精神状态和行为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肝性脑病。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明显升高,胆红素进行性升高,不同年龄正常肝功能指标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参考值范围。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障碍,不同年龄凝血功能指标有差异。
2.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形态、大小等改变,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等。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儿童要注重营养支持以保障生长发育需求,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营养补充等治疗的耐受性。
3.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考虑人工肝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肝治疗方式。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预后,儿童和老年人预后相对更差。
2.预防:避免接触肝毒性药物和毒物,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等,有基础肝病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