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因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引起的鼻黏膜慢性中毒反应性炎症,常见致病药物为鼻用减充血剂,其作用机制是使鼻黏膜血管反跳性充血及纤毛功能受影响,临床表现有鼻塞进行性加重等症状和相应体征,诊断依据包括用药史、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预防需合理用药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药物性鼻炎的定义
药物性鼻炎是指因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类药物而引起的鼻黏膜慢性中毒反应性炎症。
二、常见致病药物及作用机制
(一)常见致病药物
临床上导致药物性鼻炎的常见药物主要是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萘甲唑啉(滴鼻净)、赛洛唑啉、羟甲唑啉等制剂。
(二)作用机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拟肾上腺素类物质,长期使用后,鼻黏膜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对药物产生适应性改变,使得血管由收缩状态转变为扩张状态,进而出现反跳性充血,同时鼻黏膜纤毛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黏液纤毛传输系统障碍,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潴留等一系列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鼻塞进行性加重:患者最初可能是使用减充血剂时感觉鼻塞缓解,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鼻塞会逐渐加重,且对药物的反应越来越差,甚至不用药时鼻塞也较明显。
2.流涕:鼻分泌物增多,多为清水样涕,但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出现黏液性或黏脓性涕。
3.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晕等不适。
(二)体征表现
鼻黏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长期使用者鼻黏膜可呈暗红色,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
四、诊断依据
(一)用药史
有长期(通常连续使用超过10天)局部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的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使用频率、持续时间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典型的鼻塞进行性加重等临床表现,结合鼻黏膜的体征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三)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鼻炎,如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进行鉴别。变应性鼻炎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鼻黏膜多呈苍白、水肿状;感染性鼻炎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鼻分泌物多有感染的特点等,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鼻分泌物涂片等检查进行鉴别。
五、预防及注意事项
(一)预防方面
1.合理用药:避免长期、连续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如果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间断用药等方法,如每使用3-5天,停药1-2天。
2.高危人群注意:对于有鼻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的患者,在使用鼻用药物时更要谨慎,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用药情况。儿童由于其鼻黏膜等生理结构相对特殊,更应避免滥用鼻用减充血剂,家长在照顾儿童时发现儿童有鼻塞等鼻部不适,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合适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黏膜娇嫩,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家长切勿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的鼻用减充血剂,若儿童有鼻塞等鼻部问题,应带至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优先采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鼻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应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药方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鼻塞加重、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