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脏化脓性感染病,病原菌可经胆道、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系统入肝,糖尿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易感,有发热、肝区痛等症状,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生素、脓肿引流,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脏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菌来源
胆道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如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等引起胆道梗阻时,肠道细菌可经胆道逆行入肝引发感染。例如,有胆道结石病史的患者,胆汁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胆道内繁殖并进入肝脏。
经门静脉系统,如患者有阑尾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时,细菌可经门静脉入肝。
经肝动脉,体内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可经肝动脉播散至肝脏。
经淋巴系统,肝脏周围器官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累及肝脏。
2.易感人群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的风险较高;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遭受细菌感染而引发肝脓肿。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在38-40℃,伴有寒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是由于肝脏肿大,刺激肝包膜引起。例如,患者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出现疼痛,并可放射至相应部位。
消化道症状: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影响消化功能。
2.体征
肝脏肿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压痛和叩击痛。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轻度黄疸,是由于肝内脓肿压迫胆管或炎症波及胆管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引起。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
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肝内液性暗区,能初步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
CT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脓肿的数目、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肝脓肿或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可经验性选用针对肠道杆菌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在获得药敏结果后调整用药。
2.脓肿引流
对于较大的脓肿,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或行手术切开引流。例如,脓肿直径较大时,穿刺引流可以较快地减轻症状,而手术切开引流适用于脓肿位置较深或多房性脓肿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细菌性肝脓肿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继发感染,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的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孕妇
孕妇患细菌性肝脓肿时,治疗需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生素的选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脓肿的处理也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必要时可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患细菌性肝脓肿时,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缓慢,使用抗生素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