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以短时间内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严重障碍为特征,有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等多种病因,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支持、针对病因、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等,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差异情况。
一、急性肝衰竭的定义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以短时间内(通常为2周内)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严重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会迅速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例如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因药物因素引发急性肝衰竭,有特定药物过敏史或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脏药物的人群风险更高。
2.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不同病毒的概率和易感性有差异,比如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引发急性肝衰竭的机制和成人可能存在不同,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感染后更易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3.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发急性肝衰竭,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更高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异常有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4.其他因素:如毒蕈中毒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毒蕈的风险不同,长期处于野外活动且不熟悉毒蕈种类的人群风险较高,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警惕该病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不同年龄人群黄疸出现的速度和程度可能有差异,儿童黄疸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细胞坏死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对于有基础凝血疾病病史的人群,急性肝衰竭时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
3.肝性脑病: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导致毒素积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年龄阶段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肝性脑病的早期识别相对更困难。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常超过17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可能先升高后下降,反映肝细胞大量坏死,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肝功能指标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
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其他检查:如病毒学检查可明确是否由病毒感染引起,自身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急性肝衰竭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等,帮助排除其他肝脏病变导致的急性肝衰竭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调整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补充量,儿童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同时保障肝脏修复。
2.针对病因治疗: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给予相应抗病毒治疗,药物中毒引起的进行解毒等处理。
3.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人工肝技术清除体内毒素等,不同年龄患者人工肝治疗的耐受性和效果可能不同,儿童进行人工肝治疗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密切监测。
4.肝移植:对于晚期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可能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措施,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肝移植以及合适的移植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