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是什么
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病因有胆道、门静脉、肝动脉途径及直接蔓延等,临床表现有发热、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及肝脏肿大、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和脓肿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胆道途径: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胆道蛔虫、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可导致胆道梗阻,使细菌逆行感染肝脏。例如,蛔虫可携带肠道细菌进入胆道,引发胆道炎症,进而细菌沿胆道上行至肝脏,引起肝脓肿。在有胆道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如存在胆道结石病史的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门静脉途径:如化脓性阑尾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细菌可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肠道内的细菌可能通过门静脉血流到达肝脏,引发感染。
肝动脉途径:体内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败血症、化脓性骨髓炎等,细菌可经肝动脉播散至肝脏。例如,败血症患者血液中的细菌随血流到达肝脏,导致肝脏感染形成脓肿。
直接蔓延途径: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至肝脏,如膈下脓肿直接蔓延至肝脏。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达38-40℃,伴有寒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发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发热更为急骤。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是由于肝脏肿大,刺激肝包膜引起。
消化道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感染导致全身状态不佳,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2.体征
肝脏肿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压痛和叩击痛。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轻度黄疸,是由于肝脏炎症影响胆红素代谢所致。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
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有助于明确病因。通过抽取患者血液进行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可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肝内液性暗区,有助于初步判断脓肿的位置、大小等。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脓肿的形态、边界等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肝脓肿的数目、大小和部位,对于较小的脓肿也能很好地发现。CT图像可以清晰呈现脓肿的内部结构等细节。
MRI检查:对肝脓肿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可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待明确病原菌后调整抗生素。
2.脓肿引流
穿刺引流:对于较小的脓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引流,将脓液抽出。
切开引流:对于较大的脓肿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的情况,需进行切开引流手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细菌性肝脓肿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的肝组织相对娇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细菌性肝脓肿时,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等。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对于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进行抗感染和脓肿引流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调整降糖方案,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