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严重疾病,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病理生理机制有肝细胞大量坏死和肝功能失代偿,临床表现有黄疸等,诊断靠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病因和支持对症治疗,预后差,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在慢性感染基础上,因病毒复制活跃等因素可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不同,比如儿童感染乙肝可能多因母婴传播等,而成年人可能因不良生活接触等感染。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
2.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肝脏持续损伤,在慢性酒精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大量饮酒或饮酒频率骤变等可能引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习惯等因素更易涉及酒精性肝病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3.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慢性肝损伤,在此基础上再接触特定易致肝损伤的药物可能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肝毒性反应有差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会影响,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药物性肝损伤影响。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攻击肝脏导致慢性肝病,病情波动时可能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性别患病概率有差异,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女性相对更常见,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年龄范围较广。
二、病理生理机制
1.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内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导致肝脏合成、解毒、代谢等功能严重受损。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引发炎症反应级联放大,进一步加重肝细胞损伤。
2.肝功能失代偿:肝脏原本的各种功能,如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功能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代谢胆红素能力下降引起黄疸;解毒功能障碍使体内毒素蓄积等。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巩膜黄染,且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减退所致。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代谢等因素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可能黄疸出现时症状相对更隐匿,但进展可能较快。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3.腹水:腹腔内出现积液,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门静脉高压等有关。
4.肝性脑病: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是由于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体内毒素积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四、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有慢性肝病基础,短期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的表现,如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等。
2.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通常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大于1.5或凝血因子活动度小于40%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3.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输注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防治感染等并发症。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由于儿童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在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时,治疗难度更大,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加强支持对症治疗的精细管理。
女性:女性在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激素等因素可能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在治疗方案选择上要兼顾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