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引发感觉异常、感觉过敏、运动障碍等问题。感觉异常包括疼痛(约60%-90%患者有对称性刺痛、灼痛等,夜间加重,老年患者受干扰更明显,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致痛)和麻木(四肢远端如戴手套袜套感,高血糖致神经纤维变性髓鞘脱失致传导功能异常,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出现且加重);感觉过敏表现为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神经痛觉阈值降低,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加重病情,儿童和老年患者受影响不同;运动障碍有肌力下降(约30%-50%患者有,不同年龄影响不同,长期高血糖致神经损伤,合并其他代谢异常加重)和运动协调性差(行走易绊倒、拿东西易掉落,女性更明显,合并周围血管病变者跌倒风险高,需注意安全防护)
一、感觉异常
1.疼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疼痛症状,多为对称性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灼痛、隐痛等。研究表明,约60%-90%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会有疼痛症状。这种疼痛在夜间往往会加重,可能与夜间人体的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因素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耐受力相对较差,疼痛对其睡眠、日常活动等的干扰可能更为明显。在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中,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纤维,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从而引发疼痛。
2.麻木
麻木也是常见的感觉异常表现。患者常感觉四肢远端有麻木感,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麻木的程度可轻可重,轻的可能只是轻微的感觉减退,重的则可能几乎失去对肢体部位的感觉。从发病机制来看,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纤维变性、髓鞘脱失等会影响神经的正常感觉传导功能,导致麻木症状出现。不同性别患者在麻木症状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应对方式上可能因个体性格等因素有所不同。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麻木症状往往更容易出现且可能逐渐加重。
二、感觉过敏
1.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即对原本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例如,轻微的触摸或温度变化都可能引起较强烈的感觉反应。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导致神经的痛觉阈值降低,使得神经对刺激的感知变得过于敏感。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加重神经病变,使感觉过敏症状更明显。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觉过敏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如不敢接触衣物等轻柔的接触,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照顾,避免因感觉过敏导致的意外损伤等情况。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感觉过敏可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因为轻微的床单接触等都可能引起不适。
三、运动障碍
1.肌力下降
随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肌力下降的情况。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的收缩功能受到影响,从而使肌力减弱。研究发现,约30%-50%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不同年龄的患者肌力下降对生活影响不同,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情况,而儿童糖尿病患者肌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发育和日常活动能力,如跑步、跳跃等运动受限。在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中,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损伤是肌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代谢异常等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肌力下降的程度。
2.运动协调性差
患者会出现运动协调性差的表现,例如行走时容易绊倒、拿东西时容易掉落等。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精细调节功能,使得肌肉的协同运动出现障碍。对于女性患者,运动协调性差可能会在一些需要精细运动的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化妆、编织等。而在有糖尿病病史且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等情况的患者中,运动协调性差可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进而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尤其是存在运动协调性差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因运动不协调而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