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衰竭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病毒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支持、药物、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等原则。
一、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病因
1.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引起肝衰竭的常见原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相关病毒的风险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肝衰竭;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化率较高,进而增加肝衰竭发生风险。
2.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等可能引起肝损伤,严重时导致肝衰竭。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某些药物更易引发肝衰竭风险;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也需更谨慎评估肝衰竭发生可能。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攻击肝脏导致肝脏炎症损伤,逐步发展可能引发肝衰竭。其发病无明显年龄、性别特异性,但不同个体自身免疫反应差异会影响发病及病情进展。
4.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严重酒精性肝病可进展为肝衰竭。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习惯等因素,在相同饮酒量下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相关肝衰竭。
5.其他:如毒素接触(黄曲霉毒素等)、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等)也可引起肝衰竭。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不同遗传缺陷导致的代谢异常影响肝脏正常功能,进而引发肝衰竭。
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且随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深。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状况不同有所差异,儿童黄疸时可能伴有喂养困难等表现。
2.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等。老年人本身凝血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肝衰竭时凝血功能障碍表现可能更严重,出血风险更高。
3.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儿童发生肝性脑病时,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哭闹不安等与成人不同的表现;老年人肝性脑病发生时,需更密切观察其认知及精神行为变化,因为可能与基础神经系统退变等因素相互影响。
4.腹水: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等。腹水的出现与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下降、门静脉高压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腹水引起的身体不适及对生活影响程度不同。
四、肝衰竭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超过171μmol/L,且呈进行性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肝功能指标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需参考儿童正常范围标准来判断。
病毒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丙肝病毒RNA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相关肝衰竭。
自身抗体等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肝衰竭,需进行自身抗体等检测来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有无腹水等情况,辅助判断肝衰竭的病情程度。
五、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于儿童,需保证营养供给同时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老年人则需更关注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因为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2.药物治疗:目前有一些针对肝衰竭的药物,但需严格依据病情及相关研究来选择,如促肝细胞生长药物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人工肝装置清除患者体内有害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4.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及评估供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