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分类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包括药物相关(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及抗肿瘤药物过量等,儿童和老年人风险高)、病毒性肝炎(HBV、HCV、HAV、HEV等可致,孕妇感染HEV风险高)、其他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病、缺血性肝损伤、毒物和毒素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女性易患,老年人易缺血性肝损伤,接触毒物人群风险高);分类有根据病因分为药物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缺血性、毒物及毒素性急性肝衰竭,按病理组织学分为坏死型、亚大块坏死型、小块坏死型、混合型。
一、病因
(一)药物相关
1.常见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是较为常见的引起急性肝衰竭的药物,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约50%的急性肝衰竭病例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有关。此外,某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其机制主要是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损伤肝细胞。
2.年龄与药物使用: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肝脏对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解毒能力下降,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避免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衰竭。
(二)病毒性肝炎
1.主要病毒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都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其中,HEV感染在一些地区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孕妇感染HEV后,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明显增加,病死率较高。
2.性别与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在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急性肝衰竭中,不同性别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与病毒感染本身的特性相关。例如,某些研究发现,在戊型肝炎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中,孕妇(女性)的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可能与孕期机体免疫状态改变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病因
1.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在某些因素诱发下导致急性肝衰竭,其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严重损伤和坏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女性相对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急性肝衰竭,可能与女性的免疫调节特点等因素相关。
2.缺血性肝损伤:如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导致肝脏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肝细胞缺血缺氧损伤,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老年人由于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生心源性休克等导致肝脏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关注心血管功能,预防缺血性肝损伤引发急性肝衰竭。
3.毒物和毒素:误食毒菌、接触黄曲霉毒素等都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例如,毒菌中的某些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细胞器,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进而导致肝衰竭。不同人群接触毒物和毒素的机会不同,如经常接触农药等的人群,若防护不当,发生毒物相关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增加。
二、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1.药物性急性肝衰竭:由药物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的肝衰竭,如上述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等引起的肝衰竭。
2.病毒性急性肝衰竭:因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广泛受损引发的肝衰竭,包括HBV、HCV、HAV、HEV等病毒感染相关的肝衰竭。
3.自身免疫性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所致的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发展到急性肝衰竭阶段。
4.缺血性急性肝衰竭:由于肝脏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的肝衰竭,常见于心源性休克等导致肝脏灌注不足的情况。
5.毒物及毒素性急性肝衰竭:由误食毒菌、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毒物或毒素引起的肝衰竭。
(二)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类
1.坏死型:肝脏病理表现为大片肝细胞坏死,坏死范围超过肝实质的2/3,肝细胞坏死严重,残存肝细胞较少。
2.亚大块坏死型:肝组织坏死范围介于大块坏死和小块坏死之间,有较多的肝细胞坏死,但仍有部分肝组织残存。
3.小块坏死型:肝组织坏死范围相对较小,坏死区域局限,残存肝细胞相对较多。
4.混合型: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多种病理改变,病理表现较为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