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什么病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凝血障碍、黄疸等综合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等,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支持等,预后差,年龄小和老年预后更差,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
一、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病因
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是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后均可能发展为肝衰竭,若本身有基础肝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肝衰竭。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在某些诱因(如劳累、合并其他感染等)作用下可能进展为肝衰竭。
2.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肝衰竭,不同年龄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情况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药物引起肝衰竭。如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等,若使用不当或个体对药物敏感,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衰竭。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攻击肝脏,也可引发肝衰竭,一般无明显年龄、性别特异性,但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女性中相对更常见一些,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破坏肝细胞有关。
4.毒物中毒:误食毒蘑菇、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毒物质,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发生肝衰竭,不同生活方式接触毒物的风险不同,如经常野外活动的人群误食毒蘑菇的风险相对较高。
5.缺血缺氧性肝损伤:如心功能不全、休克等导致肝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肝细胞坏死发生肝衰竭,各种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相关疾病出现缺血缺氧情况,如老年人本身心功能可能较差,更易在发生心功能不全时出现肝脏缺血缺氧。
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且随病情进展黄疸可能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患者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皮肤较薄黄疸表现相对更明显易观察。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原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各年龄人群都会出现相应出血表现,但儿童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可能更易发生且更严重。
3.肝性脑病:可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肝性脑病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与成人表现有所差异,如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
4.腹水: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等,是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等原因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起腹水,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但不同年龄人群腹水引起的不适等表现有所不同。
四、肝衰竭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常明显升高,如总胆红素可大于17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但在肝衰竭晚期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ALT、AST下降而胆红素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肝功能指标正常参考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值判断。
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等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其他指标: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氨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检查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等情况,肝衰竭时可能出现肝脏缩小等表现。
五、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及液体、电解质平衡维持要求不同,儿童需更精准计算营养摄入及液体量等以满足生长发育及病情需要。
2.病因治疗:如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人工肝装置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
4.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六、肝衰竭的预后
肝衰竭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影响预后。年龄较小的儿童及老年人预后相对更差一些,儿童本身机体代偿能力较弱,老年人基础疾病可能较多等因素均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