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是由哪些病引起
急性肝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药物相关因素(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等可致肝损害)、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能引发,机制各有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因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可致急性肝衰竭)、遗传代谢性疾病(威尔逊病因铜代谢障碍、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因蛋白质合成异常可致肝细胞损伤进而引发急性肝衰竭)、其他因素(缺血性肝损伤如低血压休克致肝脏缺血缺氧、毒蕈中毒因毒蕈含肝毒性物质可致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障碍)。
一、药物相关因素
1.肝毒性药物:多种药物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欧美国家急性肝衰竭的常见病因。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正常剂量下可通过谷胱甘肽系统解毒,但若过量服用,谷胱甘肽被耗尽,有毒代谢产物便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急剧恶化。一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也可能引发肝损害,其肝毒性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引发免疫反应有关。抗肿瘤药物中的某些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也有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报道,可能是通过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引起肝细胞损伤。
二、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参与肝脏的损伤过程。当机体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时,会大量杀伤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肝炎引起肝衰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重症乙型肝炎,进而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2.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同样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损伤。与乙型肝炎不同的是,丙型肝炎慢性化率较高,但在急性丙型肝炎中也可能出现病情急剧恶化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情况,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直接致病作用以及宿主免疫反应介导的肝损伤。
3.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重症甲型肝炎,引发急性肝衰竭。其机制主要是机体强烈的免疫应答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在病情急剧进展时,可引发急性肝衰竭。该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若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四、遗传代谢性疾病
1.威尔逊病: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体内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脏、大脑等组织中沉积。在肝脏中,铜的沉积会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和坏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肝衰竭。儿童和青少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由于铜代谢异常是先天性的遗传缺陷导致,所以从遗传角度发病,患者自幼年起就可能逐渐出现肝脏等器官的铜沉积相关病变,若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2.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体内α?-抗胰蛋白酶基因突变,导致α?-抗胰蛋白酶合成异常。异常的蛋白质在肝细胞内积聚,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进而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该病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患者的肝脏会逐渐出现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儿童时期发病者更易出现严重的肝脏病变。
五、其他因素
1.缺血性肝损伤:如低血压、休克等导致肝脏缺血缺氧,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严重的心力衰竭、大量失血等情况可导致肝脏灌注不足,肝细胞因缺血缺氧而损伤,若缺血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就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由于肝脏血液供应急剧减少,肝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进而影响肝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肝衰竭。
2.毒蕈中毒:某些毒蕈中含有肝毒性物质,如毒伞肽等。食用被这些毒蕈污染的食物后,毒素会迅速作用于肝脏,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不同种类的毒蕈所含毒素不同,其对肝脏的损伤机制也有所差异,但都会导致肝细胞的严重损伤和肝功能的急剧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