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怎么回事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致肝脏严重损害,出现凝血机制障碍、黄疸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等,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支持、病因等方法,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肝衰竭的病因
1.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肝衰竭,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最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引发肝衰竭,若本身有乙肝病史且未规范治疗,年龄较大者可能因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等因素更易发展为肝衰竭。
2.药物:某些药物可导致肝衰竭,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用药不当等情况发生药物性肝衰竭,比如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若药物代谢相关因素出现异常,就可能引发肝衰竭。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能导致肝衰竭,这类疾病多见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有可能患病,自身免疫紊乱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年龄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等从而影响疾病进展。
4.缺血缺氧性肝损伤: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创伤等导致肝脏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肝衰竭。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不同的外伤、心血管疾病等出现缺血缺氧性肝损伤,比如老年人若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在发生心衰等情况时就易出现肝脏缺血缺氧。
5.其他:如妊娠急性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晚期的女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的患儿可能在特定年龄阶段出现肝衰竭表现等。
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人群黄疸表现可能因基础情况不同有所差异,比如儿童肝衰竭时黄疸出现的速度、程度等可能与成人有别,但都会有皮肤和巩膜黄染的表现。
2.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皮下出血等表现更易被发现,而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异不大,但整体凝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身体多部位的出血情况。
3.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不同年龄人群肝性脑病的表现程度和特点不同,儿童肝衰竭出现肝性脑病时可能更易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而成人可能更多表现为意识淡漠等。
4.腹水: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腹水,但腹水的形成机制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腹水引起的不适反应可能因身体耐受等情况有所不同。
四、肝衰竭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不同年龄人群的凝血功能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比如儿童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在诊断肝衰竭时需结合相应年龄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
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年龄因素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等,所以判断胆红素水平时要考虑年龄因素。
肝功能其他指标:如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等。
2.影像学检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等,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衰竭。
五、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保证热量供应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营养支持的方式和热量需求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肝衰竭需要更精准的热量和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2.病因治疗:如针对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人工肝设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
4.肝移植:对于晚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六、肝衰竭的预后
肝衰竭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相关。例如,由药物引起的肝衰竭,若能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得到有效治疗,预后可能相对较好;而由重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预后往往较差。不同年龄人群预后也有差异,儿童肝衰竭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预后可能较成人更差,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