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什么引起的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某些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物)、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他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其他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引起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若接触到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做好手部清洁就进食,较易感染。成人中一些有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的人群也面临感染风险。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生。
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输血或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等可造成血液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并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以及有不安全输血史、不安全性行为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一些有静脉吸毒史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此外,接受不安全的牙科治疗、有创操作等也可能感染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后会在肝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生。
4.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所以其传播途径与乙肝病毒类似,常与乙肝病毒同时或重叠感染。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后,会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影响胆红素代谢,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
5.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导致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比如发生洪涝灾害后,水源被污染,人群饮用后易感染。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在肝脏内引发炎症,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药物性肝损伤引起
1.某些抗感染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使用异烟肼后会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可能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比如一些慢代谢型的患者使用异烟肼后发生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抗生素中的四环素等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从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时更易出现相关风险。
2.解热镇痛药物:像对乙酰氨基酚,在正常剂量下使用相对安全,但过量使用时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有酗酒史的人群,由于本身肝脏基础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风险会增加。非甾体抗炎药中的某些品种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影响胆红素代谢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
三、酒精性肝损伤引起
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包括胆红素的代谢过程。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尤其是本身肝脏代谢酒精能力较弱的人,更容易出现酒精性肝损伤,进而发展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例如,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男性每天摄入酒精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四、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概率相对高于男性,在某些年龄段,如青春期至40岁左右的女性更易发病。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从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
五、其他感染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等情况,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红素代谢,进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比如严重的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细菌毒素可波及肝脏,引起肝脏炎症和胆红素代谢异常。
2.其他病毒感染:除了上述肝炎病毒外,某些其他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相对常见,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