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有临床诊断标准,包括急性起病、极度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有病因学诊断,涉及病毒性肝炎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相关及其他病因;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及指标差异与监测,老年人要考虑合并基础疾病及用药史对诊断的影响
一、临床诊断标准
(一)急性起病
通常在2周内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患者短期内病情迅速进展。例如部分患者在原有基础肝病基础上,因某些诱因(如感染、药物等)导致病情在2周内明显恶化。
(二)极度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患者有严重的乏力感,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频繁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因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和消化功能,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
(三)黄疸进行性加深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进行性加深提示肝细胞破坏不断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黄疸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但对于儿童及成人,均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作为重要指标。例如成人血清总胆红素快速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在急剧进展。
(四)凝血功能障碍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INR和PTA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凝血功能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如儿童的凝血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但原理相同。
(五)肝性脑病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根据肝性脑病的分期标准进行判断。肝性脑病是由于肝功能衰竭,代谢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其发生与血氨等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肝性脑病可能在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上与成人有差异,但本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肝衰竭相关因素的影响。
二、病因学诊断
(一)病毒性肝炎相关
检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标志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引起急性肝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通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等标志物来明确是否为乙肝病毒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途径和概率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成人则可能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感染。
(二)药物性肝损伤相关
详细询问用药史,包括近期使用的prescriptiondrug和over-the-counterdrug。某些药物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在询问用药史时需要特别关注儿童使用的药物是否有肝损伤风险。
(三)其他病因
如自身免疫性肝病、缺血性肝病(如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中毒(如毒蕈中毒等)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缺血性肝病多见于有心血管疾病史、手术史等导致肝脏缺血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如老年人可能有更多的心血管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肝病相关的肝衰竭。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代谢疾病、病毒感染等不同。在诊断时要特别注意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因为一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儿童急性肝衰竭。同时,儿童的凝血功能、胆红素代谢等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在判断INR、PTA、TBil等指标时要参考儿童的正常范围。由于儿童肝衰竭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并且在病因排查时要考虑儿童特殊的感染途径等因素。
(二)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肝衰竭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注意基础疾病对肝衰竭诊断的影响,例如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本身因基础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相关的疾病等)而有一定异常,在判断INR和PTA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的种类可能较多,在排查药物性肝损伤时要全面了解其用药史,包括长期使用的复方制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