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是怎么回事
急性肝衰竭是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严重受损,具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表现的严重肝病,病因有药物、感染、自身免疫及其他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支持、针对病因、人工肝及肝移植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肝衰竭的定义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指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严重受损,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周内)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等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其机制是药物的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例如,长期或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会引起肝细胞坏死。
2.感染因素:一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肝脏后,可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3.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大量破坏,引发急性肝衰竭。这种情况在青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4.其他因素:如中毒(误食毒蘑菇等)、缺血缺氧(严重的心力衰竭、休克等导致肝脏缺血缺氧)等也可引起急性肝衰竭。例如,严重的休克会使肝脏的血液灌注不足,肝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黄疸可进行性加重。
2.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细胞受损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3.肝性脑病:早期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失常、嗜睡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昏迷。这是由于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及时代谢清除,进入脑部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4.其他表现:还可能出现腹水、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腹水是因为肝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以及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引起;恶心、呕吐、乏力则是由于全身代谢紊乱和毒素积聚所致。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大于171μmol/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可升高,但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ALT、AST下降,而胆红素继续升高。
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反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障碍。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肾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受损表现。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或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合适的液体、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例如,根据患者的尿量、血钠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
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能量供应,促进肝细胞修复。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提供营养。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需停用相关药物: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药物排出。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根据病毒类型采取相应抗病毒治疗: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人工肝技术,如血浆置换等,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胆红素,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4.肝移植:对于晚期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但肝移植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需要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肝衰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的合理性,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营养方案。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
2.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肝衰竭较为凶险,因为妊娠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权衡治疗措施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例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肝衰竭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措施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