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怎么办
肝衰竭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人工肝治疗和肝移植。一般处理有病因治疗,如乙肝病毒引起的用合适抗病毒药,药物性肝损伤要停可疑药并支持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和感染;人工肝通过体外装置清除有害物质等,早期和中晚期肝衰竭合适时可应用;肝移植有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后需长期服免疫抑制剂并监测相关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处理有不同特点。
一、肝衰竭的一般处理
(一)病因治疗
1.病毒感染相关:若为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衰竭,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适用抗病毒治疗,如符合指征可考虑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但具体用药需依据患者详细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判定,不同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会影响药物选择及治疗方案调整。
2.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不同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处理有所不同,对于有明确药物接触史且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引发肝衰竭的患者,要避免再次接触相关可疑药物,同时根据肝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支持对症处理。
(二)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一般每日热量可维持在20-30kcal/kg左右,通过经口、鼻饲或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对于存在进食困难、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肠外营养补充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均衡供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例有所差异,儿童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调整营养成分比例。
2.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指标,如血钾、血钠、血钙以及pH值等。当出现电解质紊乱时,及时进行纠正,例如低钠血症时根据程度补充氯化钠等,高钾血症时可通过使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等方式降低血钾水平,不同年龄患者内环境稳定的维持要求和纠正方式需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纠正导致新的内环境失衡。
3.防治并发症
肝性脑病:减少肠道内氨等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吸收,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生成与吸收,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精神症状等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肝性脑病的表现及处理有差异,儿童肝性脑病可能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和认知功能,需更积极地监测和干预。
感染:肝衰竭患者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和早期发现感染病灶。定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及相关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怀疑肺部感染则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等。一旦发生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考虑到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脏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好发部位和常见病原体不同,儿童感染可能更易扩散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二、人工肝治疗
(一)原理及适用情况
1.原理:人工肝是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例如血浆置换可以清除患者血浆中的胆红素、毒素等,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则能通过多种吸附剂清除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毒素等。
2.适用情况:对于早期肝衰竭患者,若病情有进展趋势可考虑早期应用人工肝;中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通过人工肝治疗来改善肝功能指标,为后续可能的肝移植等治疗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患者对人工肝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用及选择合适的人工肝治疗模式。
三、肝移植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且无肝外严重器质性病变、年龄合适等情况可考虑肝移植,例如成人肝衰竭符合相应移植标准时可评估肝移植,儿童肝衰竭也有其特定的肝移植适应证,需综合考虑患儿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潜在的肝外器官功能等因素。
2.禁忌证:存在难以控制的感染、肝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严重衰竭、难以戒除的酗酒或药物依赖、合并恶性肿瘤且处于进展期等情况一般不适合进行肝移植,不同年龄患者的禁忌证判断也会因年龄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有所不同,儿童肝移植的禁忌证还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等多方面因素。
(二)术后注意事项
肝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肝排斥反应,同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免疫抑制剂的调整和监测重点不同,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兼顾免疫抑制效果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要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肝肾功能监测等,并且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儿童术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