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怎么办
慢性肝衰竭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相关按情况用抗病毒药等,药物性肝损伤要停可疑药并护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用免疫抑制剂等;支持治疗有营养支持保证热量和蛋白摄入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输新鲜冰冻血浆,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人工肝治疗有血浆置换清除有害物质、血液灌流吸附毒性物质;肝移植要评估适应证,术后管理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要综合考虑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相关:若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需评估病毒复制情况等,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者可考虑相应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病情等综合判断,其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相关研究表明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若为丙型肝炎病毒相关,可根据病毒基因型等选择合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清除病毒,利于肝脏功能恢复。
2.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立即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避免再次使用肝毒性药物,及时就医评估药物性肝损伤程度,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以促进受损肝脏的修复。
3.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慢性肝衰竭,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减轻肝脏炎症损伤,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研究显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改善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
二、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热量摄入,一般每日热量供给约20-35kcal/kg,可通过口服或肠内营养制剂补充,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者,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同时要注意补充蛋白质,根据患者肝功能及营养状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每日蛋白质供给量约1-1.5g/kg,优质蛋白占比应较高,以维持机体氮平衡,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多项营养支持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2.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补充凝血因子,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监测凝血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根据指标变化调整输注量和频率。
3.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及时纠正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例如,对于低钠血症患者,根据血钠水平调整钠的补充量;对于酸中毒患者,根据情况给予碱性药物纠正等,内环境稳定是维持肝脏正常功能和患者整体状况的基础,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内环境稳定有助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控制。
三、人工肝治疗
1.血浆置换:通过置换患者血浆,清除血浆中的胆红素、毒素、自身抗体等有害物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适用于部分病情较重的慢性肝衰竭患者,尤其是胆红素明显升高、伴有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血浆置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血浆置换中获益,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血液灌流:利用吸附剂吸附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如氨、胆红素等,达到清除毒素的目的,可与其他人工肝支持技术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缓解患者的中毒症状、改善肝功能有一定作用,但同样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适用。
四、肝移植
1.适应证评估:对于终末期慢性肝衰竭患者,经过规范的内科治疗无效,符合肝移植适应证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一般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如Child-Pugh分级等)、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当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短,且内科治疗无法有效改善病情时,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
2.术后管理:肝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肝发生排斥反应,但要注意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排斥反应迹象等,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手术技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患者自身的依从性等,良好的术后管理可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肝衰竭在病因上可能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较高相关性,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在营养支持方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蛋白质等营养素的供给需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人工肝治疗的选择和剂量等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精确计算。肝移植时要综合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生长发育潜力等,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原则,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免疫状态等。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肝衰竭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营养支持时要注意调整营养方案以适应老年人的代谢特点。人工肝治疗和肝移植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全面地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在药物使用(如涉及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需综合权衡治疗慢性肝衰竭与控制基础疾病的关系。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慢性肝衰竭情况较为特殊,治疗时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人工肝治疗的操作要考虑到妊娠状态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等。肝移植对于妊娠期慢性肝衰竭患者是非常复杂的情况,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产科、肝病科、移植科等)共同评估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