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是什么引起的
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药物因素(特定药物毒性及药物相互作用)、感染因素(病毒如肝炎病毒、其他病毒及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肝脏)、缺血缺氧因素(休克、心力衰竭)和其他因素(中毒、妊娠相关因素)。
一、药物因素
1.特定药物的毒性作用:某些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在常规剂量下相对安全,但过量服用时,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有研究表明,成人一次性摄入超过5克对乙酰氨基酚就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发展为急性肝衰竭。一些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约1%-10%的患者在使用异烟肼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少数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且这种肝损伤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
2.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肝损害风险。例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加重肝脏负担。有研究发现,苯妥英钠与某些抗真菌药物合用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药物相互作用改变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途径,导致肝细胞受到损伤的概率增加。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都可引起急性肝衰竭。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量免疫细胞浸润肝脏,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在急性乙型肝炎中,约0.1%-0.5%的患者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率较高,但急性丙型肝炎也可能进展为急性肝衰竭,尤其是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如同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
其他病毒:某些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引起肝损伤,导致急性肝衰竭。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可引起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严重时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新生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肝脏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变性坏死,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由于新生儿的肝脏代偿能力较弱,病情进展往往较快。
2.细菌感染:严重的细菌感染可引发脓毒症,进而导致急性肝衰竭。例如,胆道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胆道感染多发生于胆道梗阻的患者,如胆总管结石导致胆道梗阻时,细菌在胆道内大量繁殖,引发感染,若不及时控制,可导致脓毒症,进而影响肝脏功能,约有10%-20%的胆道感染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胆道感染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更高,且预后相对较差。
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起病急骤,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破坏。女性患者更为多见,约占70%-80%。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约5%-10%会发生急性肝衰竭,发病年龄可在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中青年。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但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脏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
2.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肝脏: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肝脏,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肝脏时,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肝脏受累,其中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这种情况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且病情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脏损伤。
四、缺血缺氧因素
1.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可导致肝脏缺血缺氧。休克时,全身血液循环灌注不足,肝脏的血液供应减少,肝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损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失血量大且未能及时纠正,肝脏的血流灌注急剧减少,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肝细胞的坏死,约有15%-25%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严重者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感染性休克时,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会导致肝脏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肝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增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风险。
2.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状态,可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慢性右心衰竭患者如果病情急性加重,肝脏淤血程度急剧增加,会迅速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右心衰竭患者,当出现急性右心衰竭发作时,肝脏淤血在短时间内明显加重,可在数天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甚至发展为急性肝衰竭,老年人由于基础心脏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心力衰竭时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且预后较差。
五、其他因素
1.中毒
化学毒物中毒:如黄磷、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中毒可引起急性肝衰竭。黄磷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代谢,对肝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四氯化碳在体内代谢为具有毒性的物质,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等结构,导致肝细胞坏死。职业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如化工厂工人等,发生化学毒物中毒的风险较高,若不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并进行治疗,很容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生物毒素中毒:某些毒蕈中毒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例如,鹅膏菌中毒,其含有的毒素会抑制肝细胞的RNA和蛋白质合成,引起肝细胞的坏死。毒蕈中毒在误食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随后迅速出现肝脏损害,约有10%-20%的毒蕈中毒患者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儿童误食毒蕈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更高,因为儿童的肝脏解毒和代偿能力更弱。
2.妊娠相关因素: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孕妇体内的激素变化影响了肝脏的脂肪酸代谢过程,导致脂肪酸在肝细胞内堆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初产妇和多胎妊娠的孕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终止妊娠和进行肝脏支持治疗,产妇的死亡率较高,可达70%-80%,胎儿的预后也极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