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肝衰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药物因素(如某些处方药、非处方药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致肝损伤,机制有直接毒性作用和免疫反应介导)、感染因素(病毒如各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如暴发性败血症等可引发)、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肝损伤)、遗传代谢因素(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如威尔逊病、半乳糖血症,遗传性酶缺乏相关肝损伤)、其他因素(缺血缺氧如休克、心力衰竭,毒物接触如化学毒物、生物毒素等)。
一、药物因素
1.常见致肝衰竭药物:某些处方药及非处方药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时,其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会损伤肝细胞。研究表明,成人单次服用超过10-15克对乙酰氨基酚就可能导致肝损伤,长期或大量服用特定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等)也有引发急性肝衰竭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毒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更容易因药物因素发生肝衰竭相关损伤。
2.药物引发肝损伤机制: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如对乙酰氨基酚代谢产物与肝细胞内大分子结合,破坏肝细胞结构和功能;也可能通过免疫反应介导肝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将药物-肝细胞复合物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攻击,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都可引起急性肝衰竭。例如,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妊娠晚期妇女中更易导致重型肝炎,即急性肝衰竭的一种严重类型,研究显示妊娠晚期戊型肝炎患者急性肝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妊娠人群,这与妊娠期间机体免疫状态、激素水平等改变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有差异,儿童感染某些肝炎病毒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可能更易迅速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其他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引发肝损伤,严重时导致急性肝衰竭。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少数重症患者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其发病机制与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及免疫反应介导的肝损伤有关。
2.细菌感染:某些严重细菌感染可导致毒素释放,影响肝脏功能。如暴发性败血症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毒素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引发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细菌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较多等原因,在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并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该病可急性起病,表现为急性肝衰竭的症状。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不同性别中发病率有差异,女性相对多见。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耐受被打破,自身抗体产生增多,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肝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引起肝细胞损伤,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急性肝衰竭。
2.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肝损伤: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急性肝衰竭的表现。这些疾病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胆管系统,影响胆汁排泄,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发病和进展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在中年女性中更为常见,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急性肝衰竭的严重情况。
四、遗传代谢因素
1.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威尔逊病(肝豆状核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异常,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肝功能异常等,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进展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半乳糖血症:是由于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缺乏,使半乳糖代谢障碍,半乳糖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严重时出现急性肝衰竭。新生儿期发病较多,因为新生儿摄入含乳糖的乳汁后,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积累的半乳糖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若不及时限制乳糖摄入等治疗,可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2.遗传性酶缺乏相关肝损伤:一些遗传性酶缺乏会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例如,果糖不耐受症是由于醛缩酶B缺乏,使果糖代谢异常,果糖-1-磷酸在肝细胞内蓄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功能损害,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肝衰竭表现,该病在婴儿期因摄入含果糖食物后发病,若未及时发现并限制果糖摄入,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五、其他因素
1.缺血缺氧:
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可导致肝脏灌注不足,肝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损伤。休克时全身血液循环重新分布,肝脏血液灌注减少,氧供不足,肝细胞代谢紊乱,严重时引发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在休克时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不同,老年人由于基础血管弹性差、器官储备功能下降等,在休克状态下更易出现肝脏缺血缺氧并发展为急性肝衰竭。
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时,肝脏淤血,血液回流受阻,肝细胞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状态,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肝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同年龄、心功能分级不同的患者发生肝脏淤血进而导致急性肝衰竭的概率不同,心功能分级越差的患者,肝脏淤血程度越重,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越高。
2.毒物接触:
化学毒物:如黄曲霉素,是一种强致癌、致肝损伤的毒物,摄入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后,可迅速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严重时导致急性肝衰竭。某些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等,接触后经代谢产生毒性物质损伤肝细胞,引发肝衰竭。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化学毒物的风险不同,长期在化工厂工作的人群,由于职业暴露,接触化学毒物的概率高,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增加;而普通人群若误食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也可能面临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尤其是儿童误食后,由于肝脏解毒能力弱,更易受损害。
生物毒素:某些毒蕈中毒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如毒伞菌中毒,其含有的毒肽等毒素可抑制肝细胞RNA聚合酶,阻碍蛋白质合成,引起肝细胞坏死,导致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毒蕈中毒的反应不同,儿童误食毒蕈后,由于机体代谢和解毒功能不完善,中毒后更易迅速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