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有哪些指标
血清相关指标包括酶类、胆红素、蛋白质代谢和凝血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映肝细胞损伤,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肝细胞严重损伤等有关,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总胆红素(TBil)涉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直接胆红素(DBil)主要见于胆管阻塞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白蛋白(ALB)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球蛋白(GLB)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病等,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
一、血清酶类指标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意义: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入血,血清ALT活性升高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多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均可导致ALT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幅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但也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例如,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可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至数十倍。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ALT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通常儿童的ALT水平可能相对高于成人,但一般也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代谢等功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所以其ALT正常范围需依据儿童特定的参考值来判断。如果儿童ALT升高,需考虑是否存在儿童特有的肝脏疾病,如先天性代谢性肝病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损伤肝细胞,导致ALT升高;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暂时引起ALT轻度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病史影响:有肝脏疾病既往史的患者,如曾患病毒性肝炎,再次出现ALT升高需警惕病情复发或加重;有药物肝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使用相关可疑药物可能导致ALT再次升高。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意义: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血清AST升高常见于肝细胞严重损伤的情况,如重症肝炎时AST明显升高。AST/ALT比值也有一定意义,例如在酒精性肝病时,AST/ALT比值常大于2。此外,心肌梗死等其他器官疾病也可能导致AST升高,但此时往往伴有心肌酶谱等其他指标的变化。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AST正常参考值与ALT类似,有一定差异。儿童的AST水平同样需参考儿童特定参考值,儿童肝脏疾病导致AST升高的原因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有儿童特有的病因,如先天性胆道疾病等可能影响AST水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不仅可影响ALT,也会影响AST,导致AST升高;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引起AST轻度波动。
病史影响: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若出现AST升高需考虑是否有肝脏受累等情况;有肝脏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AST升高需警惕肝脏病变的进展。
二、胆红素指标
1.总胆红素(TBil):
意义: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TBil升高常见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例如,溶血性疾病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IBil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时,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TBil升高,一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胆道阻塞,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DBil显著升高。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总胆红素水平在新生儿不同日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需密切监测。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等可能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对胆红素代谢有一定影响,但一般引起的胆红素升高幅度较小。
病史影响:有溶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溶血时会导致总胆红素升高;有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若胆道阻塞复发,会引起总胆红素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
2.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DBil升高主要见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引起的胆道梗阻,此时胆红素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同时,肝细胞性黄疸时也会有DBil升高。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胆道系统疾病导致DBil升高的原因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原因引起胆道梗阻,从而导致DBil升高,需注意与成人不同的病因特点。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DBil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存在影响胆道通畅的因素,如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诱发胆道结石,进而影响DBil水平。
病史影响: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因术后胆道粘连等原因导致胆道梗阻,引起DBil升高;有胆道炎症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胆道梗阻相关的DBil升高。
三、蛋白质代谢指标
1.白蛋白(ALB):
意义: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此外,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可导致白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会影响机体的胶体渗透压等功能,严重时可引起水肿等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较大,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新生儿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相对较弱,早产儿更低,所以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白蛋白水平需结合其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若白蛋白降低需考虑是否存在营养摄入不足或肝脏合成功能异常等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营养不良、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白蛋白合成;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影响白蛋白合成。
病史影响: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白蛋白降低较为常见,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如恶性肿瘤等,也可出现白蛋白降低。
2.球蛋白(GLB):
意义: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系统细胞产生,血清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是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也可导致球蛋白显著升高。球蛋白升高可能会影响球蛋白与白蛋白的比例等指标变化。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球蛋白水平与成人不同,正常参考值也有差异。儿童球蛋白升高需考虑是否存在儿童特有的感染性疾病等导致免疫反应增强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接触感染源等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增强,引起球蛋白升高;但一般生活方式对球蛋白的影响相对不如疾病因素直接。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的患者,球蛋白常显著升高,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球蛋白产生增多;有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病史的患者,球蛋白也会异常升高。
四、凝血功能指标
1.凝血酶原时间(PT):
意义: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当肝功能异常时,尤其是严重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PT延长。PT延长的程度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严重程度,例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T常明显延长。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凝血功能与成人不同,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完善。新生儿凝血功能相对较弱,PT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差异,早产儿PT延长更常见,需注意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肝脏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PT的影响较小,但若存在影响维生素K吸收等情况(虽然生活方式因素较少导致,但如长期使用影响维生素K吸收的药物等可能间接影响),可能会影响PT,但一般不是主要因素。
病史影响:有严重肝病病史的患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晚期等,PT常显著延长;有维生素K缺乏相关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出现PT延长,但需鉴别是肝脏合成功能异常还是维生素K摄入或吸收问题导致。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意义: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肝功能异常时,内源性凝血途径相关因子合成减少也可导致APTT延长。APTT延长常见于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APTT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儿童肝脏功能未完全成熟,APTT延长可能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不足有关,需结合儿童具体情况分析。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APTT的影响不大,除非有特殊情况影响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合成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
病史影响:有肝脏疾病病史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的患者,APTT常延长;有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因子功能的患者,也可能出现APTT延长,需鉴别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