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儿童少见但需重视、老年人表现可能不典型)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性别无本质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易出现严重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可反映失血程度,儿童敏感、老年人可能不典型)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需排除干扰因素,有病史者需定期监测);胃镜检查是诊断首选方法,儿童检查需充分准备,老年人需评估能否耐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严重出血者先抢救再检查。
一、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呕血与黑便。若出血量大且速度快,可出现呕血,呕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时间大量出血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黑便多呈柏油样,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呕血或黑便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血容量相对少,出血易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出血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不同性别在应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生理周期等因素在失血后贫血表现更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进而影响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更易出现较严重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反映失血程度。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等可能无明显变化,数小时后组织间液渗入血管内,血液稀释,才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等表现。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血常规变化相对敏感,需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老年人可能合并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情况,血常规改变可能不典型。
2.粪便隐血试验: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但需注意,服用铁剂、动物血等可导致假阳性结果,需排除干扰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时,标本采集需规范,以确保结果准确,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监测。
三、胃镜检查
1.检查意义: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黏膜情况,明确有无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以及出血病灶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检查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充分准备下进行,以减少不适;老年人若合并心肺等基础疾病,需评估能否耐受胃镜检查。
2.检查时机: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此时胃黏膜病变处于新鲜状态,诊断阳性率高。但对于出血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需先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胃镜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