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低血糖症有什么
低血糖症分为空腹低血糖症和餐后低血糖症。空腹低血糖症包括胰岛素瘤相关低血糖(胰岛β细胞肿瘤致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使血糖持续降低)、肝源性低血糖(严重肝病致糖代谢功能受损引发)、内分泌缺陷性低血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相关低血糖,前者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不足有关,后者因皮质醇等激素缺乏);餐后低血糖症包括反应性低血糖,其中功能性低血糖多见于情绪不稳定人群,滋养性低血糖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2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餐后低血糖(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致血糖高峰下降时胰岛素分泌达高峰)
一、空腹低血糖症
1.胰岛素瘤相关低血糖:胰岛素瘤是胰岛β细胞肿瘤,可自主分泌过多胰岛素,导致血糖持续降低。多见于成人,女性相对多见,其发病机制是肿瘤细胞无节制地分泌胰岛素,打破了血糖的正常调节平衡,使得血糖水平大幅下降,引发一系列低血糖相关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甚至昏迷。
2.肝源性低血糖:肝脏疾病可引起低血糖,常见于严重肝病患者,如肝硬化。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糖原、储存糖原以及糖异生等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来源减少、储存不足及糖异生障碍,从而引发低血糖。患者多有长期肝病病史,除低血糖表现外,还伴有肝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内分泌缺陷性低血糖: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不足,影响糖代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多有原发病因,如垂体瘤、产后大出血等,女性相对更易因产后大出血引发席汉综合征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进而出现低血糖,患者可伴有性腺、甲状腺等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月经紊乱、畏寒、乏力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等激素缺乏,影响糖的生成和利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由自身免疫、结核等原因引起,患者除低血糖外,还可有色素沉着、乏力、血压降低等表现。
二、餐后低血糖症
1.反应性低血糖
功能性低血糖:多见于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其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进食后胃肠蠕动及胰岛素分泌反应亢进,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进而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出现餐后低血糖。患者多在餐后2-4小时出现低血糖症状,症状相对较轻,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如出汗、心慌等,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滋养性低血糖: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由于胃排空过快,大量高渗食物迅速进入小肠,刺激胰岛素过早分泌,导致血糖快速下降。这类患者有胃大部切除手术病史,进食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症状包括心悸、手抖、饥饿感等,严重时也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2型糖尿病早期: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与血糖高峰不同步,餐后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不及时,而当血糖高峰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从而导致餐后低血糖。这类患者多有家族糖尿病史,体型多肥胖,早期可无典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仅表现为餐后低血糖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