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等并发症,分别有其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心律失常与心肌电生理改变及多种因素有关,心力衰竭与心肌坏死重构及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心源性休克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心室壁瘤与心肌梗死面积、年龄、基础病史等有关,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与心肌梗死累及乳头肌供血区域及年龄、基础病史等有关
一、心律失常
1.发生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如自律性增高、传导性异常等,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例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这是因为前壁心肌富含浦肯野纤维,梗死时易影响其电活动。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心肌梗死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更高;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有研究发现男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能稍高;生活方式中,既往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后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也会增加。
二、心力衰竭
1.发生机制:心肌梗死会使心肌坏死、重构,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心肌梗死时,左心室收缩力明显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引起左心衰竭;若梗死面积广泛,可导致全心衰竭。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女性在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病史会加重心肌损伤,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三、心源性休克
1.发生机制:心肌梗死面积超过40%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心源性休克。此时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机体对休克的代偿能力越差;男性和女性在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风险更高;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病史较长等情况会使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增加。
四、心室壁瘤
1.发生机制: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心室壁薄弱,在心室收缩期向外膨出形成心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2.影响因素: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发生心室壁瘤的概率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较差,更易形成心室壁瘤;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等的患者,心肌梗死病情相对较重,也增加了心室壁瘤的发生风险。
五、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
1.发生机制: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原因导致其收缩功能障碍或乳头肌断裂。乳头肌断裂可造成急性二尖瓣反流,引起严重心力衰竭。
2.影响因素:心肌梗死累及乳头肌供血区域时易发生,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肌供血相对不足的情况可能更明显,增加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的风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