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是什么意思
高血糖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分为空腹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会对血管、神经、眼部、肾脏等产生危害,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就医管理以降低风险。
高血糖的分类
空腹高血糖:空腹血糖测定值高于正常范围,即大于6.1mmol/L,但小于7.0mmol/L时可能处于空腹血糖受损状态,若大于等于7.0mmol/L且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则可能诊断为糖尿病。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长期空腹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其机制可能涉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
餐后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即大于7.8mmol/L但小于11.1mmol/L时为糖耐量减低,大于等于11.1mmol/L且伴有相应症状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同样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等,有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高血糖的影响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胰岛素敏感性也会下降,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高血糖情况。例如,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细胞功能衰退等因素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会增加高血糖的发生风险。过多摄入甜食、含糖饮料等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积累易导致机体血糖调节紊乱。比如,经常大量饮用含糖碳酸饮料的人群,其患高血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饮食相对健康的人群。
运动: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使血糖升高。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研究显示,每周进行一定量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人群,发生高血糖的几率低于长期不运动者。
病史: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其患高血糖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糖,如库欣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通过影响激素水平等机制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
高血糖的危害
对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等,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糖可促使血液中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影响血管的正常血流。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甚至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而高血糖是引发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对眼部的影响: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失明等。高血糖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组织,使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如微血管瘤形成、出血、渗出等,从而损害视力。
对肾脏的影响: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等。长期高血糖会使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管理血糖,降低高血糖带来的各种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