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休克怎么办
低血压休克的现场初步处理包括调整体位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紧急医疗救援与后续处理涵盖补充血容量(分晶体液和胶体液)、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失血性、感染性、过敏性休克等)及监测后续评估(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补液需谨慎,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和心功能,妊娠期女性需考虑对胎儿影响。
一、现场初步处理
1.体位调整:让患者平卧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对于有颅脑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调整体位,避免加重病情。例如,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差等情况,合适的体位调整能更好保障重要脏器供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有呼吸困难表现,可考虑采用吸氧等措施改善缺氧状况,不同年龄、基础疾病不同的患者吸氧浓度等需合理调整,如儿童可能需要根据年龄给予合适的吸氧流量。
二、紧急医疗救援与后续处理
1.补充血容量:
晶体液:首选等渗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对于不同人群,晶体液的输注速度和量需考虑其心、肾功能等情况。例如,老年人心功能相对较弱,输注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调整速度。
胶体液:在晶体液补充后仍不能维持循环时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限制。
2.病因治疗:
失血性休克:如果是外伤等导致的失血,需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手术止血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导致慢性失血的患者,要同时治疗基础病。
感染性休克:积极寻找感染源并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等。不同年龄段感染源可能不同,儿童感染性休克多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有关,需针对性处理。
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治疗。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警惕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3.监测与后续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例如,小儿血压监测需根据不同年龄段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判断标准。
器官功能评估:关注患者的肾功能(如尿量等指标)、肝功能等器官功能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器官功能损害。如休克时间较长的患者,要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压休克时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在补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因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血管较细,穿刺等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肾等基础疾病,在处理低血压休克时,要更加谨慎调整补液速度和种类。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避免输液过多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体温情况,虽然不机械按体温用药,但要关注体温变化对病情的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低血压休克需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例如,补液时要考虑胎儿的血供情况,药物使用需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