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性肾病是什么意思
2型糖尿病性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2型糖尿病致肾脏病变,发病机制涉及高血糖相关多元醇途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临床分五期,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其发生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及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等会增加患病风险,需综合干预。
发病机制相关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及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等代谢异常状态长期存在,会逐步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其具体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高血糖引起的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高血糖使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导致细胞内渗透压改变等一系列损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与受体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促进肾脏纤维化进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进一步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等结构。
临床分期情况
Ⅰ期:肾脏处于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可达正常高值或高于正常,肾脏体积增大,此阶段肾脏结构多无明显形态学改变,主要与高血糖导致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多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若能有效控制血糖等,部分患者可能逆转。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但在运动、应激等情况下可出现暂时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仍高于正常,此期肾脏病理可见基底膜增厚等改变,若积极干预,病情进展可得到一定延缓。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肾脏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结节性硬化等,此阶段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UAER大于200μg/min,尿蛋白逐渐增多,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进而导致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肾脏病理可见广泛肾小球硬化等,患者肾功能逐渐恶化,进入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Ⅴ期:肾衰竭期,GFR明显降低,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等。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本身的生理性衰退,对高血糖等损伤因素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肾病相关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减退。
性别:一般来说,在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上,性别差异不是非常突出,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等变化,可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肾病的进程。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加重2型糖尿病病情,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风险。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压等,对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病史: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发生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代谢性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进一步加速肾脏病变的进展。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特殊人群,如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等指标,以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