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需先进行立即初步处理,包括调整患者体位防误吸、监测生命体征;然后尽快就医评估,通过内镜、影像学等检查病因,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再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消化性溃疡出血用抑酸等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降门脉压药等治疗,肿瘤性出血评估手术等;同时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找病因、遵儿科原则,老年人要监测脏器功能、考虑药物代谢,孕妇要兼顾母胎安全。
一、立即初步处理
1.体位调整: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因为他们的吞咽反射可能相对较弱。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变化可能更需关注;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心率和呼吸的频率变化,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情况的先兆。
二、尽快就医评估
1.病因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病变,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内镜检查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对于一些内镜难以到达部位的病变或怀疑有血管畸形等情况有一定帮助,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怀疑有血管性病变时可考虑。
2.出血严重程度评估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头晕、心慌、乏力、黑便或呕血的量等判断。如果患者出现晕厥、四肢湿冷、少尿等,提示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对于儿童,要观察其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如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需高度警惕。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常规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患者贫血的程度以及出血是否仍在继续。例如,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出血仍在活动。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1.消化性溃疡出血
抑酸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创造利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的胃内pH环境,促进溃疡愈合止血。
内镜下止血:如果溃疡出血较明显,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药物、电凝止血等。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降低门脉压力药物:如生长抑素等药物可降低门脉压力,减少出血。
内镜下治疗:可进行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治疗。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其整体病情和肝功能情况。
3.肿瘤性出血
手术评估: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肿瘤引起的出血,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风险;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等其他方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要注意寻找可能的病因,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用药剂量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
2.老年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常与动脉硬化、器官功能衰退等有关。要密切监测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出血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上消化道出血需要谨慎处理,既要考虑母体的情况,又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在检查和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