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什么
蛔虫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分驱蛔通腑法(早期用含驱蛔、通腑药方剂,考虑患者因素)和调和脾胃法(缓解后用调和脾胃方剂);针灸疗法体针选足三里等穴位疏通肠道气机,耳针选大肠等耳穴调节脏腑;推拿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肠道蠕动。但中医治疗需专业医生辨证,病情重有严重并发症时要及时用西医手术等治疗。
一、中药内服
1.驱蛔通腑法:
对于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表现为蛔虫聚集阻滞肠道,可选用具有驱蛔、通腑作用的方剂。例如,常用的方剂有驱蛔承气汤等。其药物多包含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等具有驱蛔作用的药物,以及大黄、芒硝等通腑泻下药物。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使君子中的使君子酸钾能麻痹蛔虫肌肉,起到驱蛔作用;大黄、芒硝则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有助于排出蛔虫及疏通肠道。不过,在应用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体重等情况谨慎调整药物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2.调和脾胃法:
当蛔虫性肠梗阻病情缓解后,往往会出现脾胃功能失调的情况,此时可采用调和脾胃的方法进行调理。方剂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等,药物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等。党参、白术、茯苓能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等能燥湿和胃,木香、砂仁可行气和中。通过调和脾胃,有助于恢复肠道的正常运化功能,减少蛔虫再次聚集的可能。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饮食不规律者,在康复阶段更应注重脾胃的调理,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恢复。
二、针灸疗法
1.体针:
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的作用;天枢是大肠经的募穴,能调理大肠腑气;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可疏通大肠腑气。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起到疏通肠道气机、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蛔虫性肠梗阻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在针刺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适当调整针刺的深度和手法。对于儿童患者,针刺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引起患儿不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深度不宜过深,以防损伤正气。
2.耳针:
选取大肠、小肠、胃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对肠道起到调理作用。耳针疗法相对较为简便,患者容易接受。在操作时,要注意耳部的消毒,避免感染。对于耳部有皮肤病或损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耳针疗法。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耳针疗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其配合。
三、推拿按摩
1.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蛔虫的排出和肠道的疏通。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腹部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腹痛较剧烈的患者,按摩力度不宜过大;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按摩力度要轻柔。在按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腹部按摩方法,在家中为患儿进行适当的按摩,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伤害。同时,要结合患儿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整,促进患儿肠道功能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应在专业医生的辨证论治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病情较重,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采取西医的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