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寒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细胞种植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妇科疾病,机制与免疫等多因素相关,表现为进行性痛经等,靠妇科检查等诊断,依情况药物或手术治;宫寒属中医范畴,因肾阳不足胞宫失温,有畏寒等表现,依问诊诊断,以中医温阳散寒等治且重保暖,二者在范畴、病理、表现、诊断、治疗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医学范畴
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子宫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经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内膜细胞可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其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均可能患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经期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宫寒:这并非现代医学中的规范疾病诊断术语,更多是中医范畴的概念,通常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出现下腹冷痛、怕冷、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表现,多与女性自身体质偏寒、受寒着凉、生活在寒冷环境等因素有关,尤其常见于平时体质偏阳虚、不注意保暖的女性群体。
二、病理机制差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有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即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腹膜、卵巢等部位生长,另外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还有免疫调节异常等机制。例如,当女性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导致其存活生长。
2.宫寒:中医角度认为多是机体阳气不足,胞宫失温,从现代医学角度暂没有明确的类似精准的病理机制阐释,但从中医理论推导是机体整体阳气状态影响胞宫的温煦情况。
三、临床表现区别
1.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即月经来潮时开始痛经,且逐年加重;还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腔疼痛,性交疼痛,尤其在盆腔深部性交时疼痛;部分患者还会有不孕,因为异位病灶影响受孕。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育龄女性主要关注不孕情况,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关注疼痛等表现。
2.宫寒: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下腹冷痛,得温则缓解;月经方面可能出现月经推迟、经色暗、有血块、月经量少等;白带清稀量多等。多在体质偏寒、经常着凉的女性身上体现。
四、诊断方法不同
1.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通过妇科检查,触及盆腔触痛性结节;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血清学检查,CA125等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最终确诊需要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直接观察到异位病灶并取活检确诊。不同年龄女性检查时,育龄女性更多考虑不孕等情况检查,围绝经期女性则侧重疼痛等情况排查。
2.宫寒:主要依据中医的问诊,了解患者怕冷、小腹冷痛等症状表现,结合患者体质偏寒等情况综合判断,现代医学没有特定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宫寒。
五、治疗理念与手段差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有药物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等,还有性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等;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轻中度患者可药物治疗后尝试受孕,对于病情较重、无生育要求的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差异,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尽量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围绝经期患者可能更倾向于缓解症状的治疗。
2.宫寒:中医治疗为主,通过温阳散寒、暖宫的中药调理,也可通过艾灸等外治法温煦胞宫,生活方式上强调保暖,避免受寒。不同年龄女性,年轻女性要注意经期及平时保暖,围绝经期女性同样要注意保暖,避免因为体质偏寒加重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