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血液检查可通过eGFR测定、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评估肾功能、贫血及电解质等情况;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了解尿液性状及蛋白丢失;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大小等结构,CT或MRI用于复杂情况;肾活检可明确病因不明确等患者的病理类型,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等。
一、血液检查
1.肾小球滤过率(eGFR)测定: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计算出eGFR,它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能反映肾脏过滤血液的能力,对于判断慢性肾衰竭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eGFR范围不同,一般来说,成年男性正常eGFR约90-120ml/(min·1.73m2),成年女性略低。如果eGFR低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急性因素,则提示可能存在慢性肾衰竭。
2.血常规: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降低。这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出现慢性肾衰竭相关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生理情况下可能本身就有贫血倾向,若合并慢性肾衰竭,贫血可能会加重。
3.血生化检查
电解质:慢性肾衰竭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低钙血症会引起手足抽搐等症状。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摄入高钾食物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钾血症。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发生慢性肾衰竭时,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尿素氮和肌酐:尿素氮和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进展,尿素氮和肌酐会逐渐升高。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等一般性状,同时检测尿蛋白、尿潜血等。慢性肾衰竭患者尿常规可出现尿蛋白阳性、尿潜血阳性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尿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慢性肾衰竭时尿液变化可能有其特点。女性患者若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尿常规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患者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反映肾脏的蛋白丢失情况。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提示肾脏的滤过屏障受损,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或加重阶段。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会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超声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肾脏相对较小,慢性肾衰竭时超声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女性患者若存在盆腔病变等情况,可能会干扰肾脏超声的观察,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法。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怀疑肾脏有占位性病变等,可进行CT或MRI检查。CT检查对于肾脏结石等情况显示较为清晰,MRI在软组织分辨方面有优势。但这些检查一般是在必要时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判断来决定是否采用。
四、肾活检(必要时)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进展不典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考虑进行肾活检。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再进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出血倾向等患者在考虑肾活检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