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血流动力学和尿量评估。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及相关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看血红蛋白等及网织红细胞;内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和活动性;血流动力学关注血压心率;尿量反映肾灌注,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综合判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呕血与黑便:呕血颜色可反映出血速度和量,如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呕出鲜红色血,若出血较慢,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可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出咖啡样物;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量一般在50~70ml以上,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量约500ml左右,但需注意服用某些药物或食物也可导致黑便,需鉴别。对于儿童,若出现呕血或黑便,要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情况,不同年龄儿童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出血表现可能有差异。
2.头晕、乏力、心悸等:出血量达到循环血容量的10%~15%时,可出现头晕等症状;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可出现心悸、冷汗等表现;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时,可出现休克相关表现。不同性别在出血量相同情况下,因基础血容量等差异,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述表现,比如女性基础血容量相对男性低,可能更快出现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可能因心血管储备功能差而较早出现明显不适。
二、实验室检查评估
1.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出血早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3~4小时以上才出现变化。随着出血的继续,血红蛋白等指标会逐渐下降。对于老年患者,其骨髓造血功能可能不如年轻人,出血后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出血后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变化需结合年龄特点综合判断,比如婴儿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出血就可能导致血细胞比容较明显变化。
2.网织红细胞计数:出血后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反映骨髓的造血代偿功能,比如大量出血后网织红细胞持续不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欠佳或存在其他问题。
三、内镜检查评估
1.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内镜检查是评估上消化道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的重要方法,可直接看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无出血病灶,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引起的出血。对于有长期饮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内镜下发现溃疡等病变导致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需进一步评估病变情况以判断出血量相关因素。
2.判断出血活动性:内镜下可根据病灶情况判断出血是否活跃,比如看到有动脉搏动性出血、血液从血管中涌出等情况提示出血活跃,出血量大;若只是见到陈旧性血迹等,提示出血可能已停止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四、血流动力学评估
1.血压: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是休克的重要指标,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时,可出现休克,血压明显下降。不同年龄人群对血压变化的耐受不同,儿童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少量出血就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血压波动;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后血压下降可能更迅速且不易恢复。
2.心率:出血早期心率可增快,是机体的代偿反应。一般失血量超过1000ml时,心率可超过100次/分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率增快可能更为明显,且需警惕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五、尿量评估
尿量可反映肾脏灌注情况,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尿量可减少。一般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提示肾灌注不足,需及时评估出血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减退,尿量变化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