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间质性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有全身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和泌尿系统症状(尿量改变、血尿、蛋白尿);慢性间质性肾炎有肾功能减退表现(肌酐升高、贫血、电解质紊乱)和泌尿系统症状(多尿、尿液性状改变)
一、急性间质性肾炎
1.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轻至中度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达到38℃-39℃左右,这是因为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炎症因子等释放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其他伴随表现;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相对较弱,发热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仍需重视。
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多为药物引起的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相关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如红斑、丘疹等,与个体过敏反应差异有关,不同性别在皮疹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使用某些药物时需关注是否因药物导致皮疹等过敏表现。
关节痛:约1/3的患者可出现关节痛,疼痛程度不一,可累及大关节或小关节,生活方式上若本身有关节疾病基础的患者,在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出现关节痛时,需注意与原有关节疾病症状鉴别,避免延误病情。
2.泌尿系统症状
尿量改变:早期可出现尿量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功能受损,对尿液的浓缩功能下降所致;随着病情进展,也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提示肾功能急剧恶化,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儿童患者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尿量改变可能更易受病情影响,需密切监测尿量变化来评估肾功能。
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液中红细胞增多,需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等改变,血尿的出现与肾小管-间质炎症导致肾脏组织损伤,红细胞漏出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血尿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儿童血尿可能因配合度等因素在留取标本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规范。
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小于2g,主要是肾小管受损后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漏出增多,不同性别蛋白尿程度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女性患者需考虑是否因妊娠相关因素影响蛋白尿情况。
二、慢性间质性肾炎
1.肾功能减退表现
肌酐升高:血肌酐逐渐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血肌酐的水平与肌肉量、饮食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量相对较少,可能血肌酐基础值较低,但在慢性间质性肾炎进展时血肌酐升高更具提示意义;女性患者在相同肾功能减退程度下,血肌酐升高可能相对男性更不明显,但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
贫血:由于肾功能减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儿童患者长期慢性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需及时关注;老年患者贫血会加重机体缺氧状态,影响各个脏器功能,需积极评估贫血相关情况。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低钾血症时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表现;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低盐饮食者更易出现低钠血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监测电解质并及时调整。
2.泌尿系统症状
多尿:早期出现夜尿增多,逐渐发展为全日尿量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严重受损,尿液稀释功能相对正常,导致尿液排出增多,儿童患者夜尿增多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多尿可能导致夜间频繁起床,增加跌倒等风险。
尿液性状改变:尿液可出现酸化功能障碍等情况,尿液pH值改变,部分患者尿液比重降低等,这些尿液性状的改变是肾小管间质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的直接体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尿液性状改变本身无特异性,但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