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急性肾衰竭的原因
急性肾衰竭的因素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老年人代偿弱等)和心输出量减少(如严重心衰、老年人等风险高);肾性因素包含肾小球疾病(如急性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如缺血或肾毒性物质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因素主要是尿路梗阻,由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
一、肾前性因素
(一)血容量不足
1.常见情况: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肾脏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急性肾衰竭。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大量失血,肾脏血流灌注不能维持正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容量不足时更易发生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生活方式上,长期腹泻、呕吐等导致体液丢失未及时补充,也会造成血容量不足;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本身心输出量就相对不足,再出现血容量不足情况,更容易影响肾脏灌注。
(二)心输出量减少
1.相关病症: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压下降,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肾脏血流减少。
2.特殊人群: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随年龄衰退,若患有心输出量减少相关疾病,发生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担加重,若心输出量减少,也更易影响肾脏灌注;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心功能储备差,心输出量减少时更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二、肾性因素
(一)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炎症,滤过功能受损,引发急性肾衰竭。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若病情较重,易出现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的情况;男性和女性在感染链球菌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严重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导致急性肾衰竭。该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
1.急性肾小管坏死:
缺血性因素:如严重的肾前性因素未及时纠正,持续肾缺血可导致肾小管坏死。老年人肾脏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结构和功能退变,缺血时更易发生肾小管坏死;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肾脏对缺血的耐受能力下降,更易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毒性物质: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肾毒性药物更敏感,应避免使用此类肾毒性药物;女性在妊娠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防止肾毒性药物对胎儿及自身肾脏造成损伤;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肾毒性药物时,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肾后性因素
(一)尿路梗阻
1.常见原因:
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尿路结石,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生活方式中饮水少、高钙饮食等会增加尿路结石形成风险;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尿路畸形患者,更易出现尿路梗阻情况。
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可压迫尿路,引起梗阻。老年人患泌尿系统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膀胱癌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升高,有泌尿系统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发生尿路梗阻的可能性增大。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堵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困难,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老年男性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