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是什么
间质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累及肾间质及伴不同程度肾小管功能损害的肾脏疾病,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临床表现有肾功能异常、尿液改变、全身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并对症支持。
一、病因分类
1.药物相关
许多药物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以抗生素为例,某些抗生素通过过敏反应或直接的肾毒性作用损伤肾间质。有研究表明,使用某些特定抗生素后,约一定比例的患者可能出现间质性肾炎相关表现。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血流和肾小管功能,从而引发间质性肾炎。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使用药物时更易受到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的影响。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肾毒性风险。
2.感染相关
细菌感染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血行感染或肾周围感染蔓延至肾间质。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累及肾间质导致间质性肾炎。以细菌血行感染为例,细菌随血流到达肾间质,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肾间质结构和功能。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的间质性肾炎,因为老年人感染后身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感染更容易扩散并累及肾间质。
3.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间质,导致间质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肾间质等组织,引发免疫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肾炎在女性患者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关。
二、临床表现
1.肾功能异常
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减退,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如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在儿童患者中,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等。
2.尿液改变
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尿沉渣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于有间质性肾炎的患者,尿液改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通过对尿液成分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肾间质的病变情况。
3.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全身表现。发热可能是由于肾间质炎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皮疹和关节痛则与自身免疫性因素或药物过敏等有关。在老年患者中,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检查。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如感染相关间质性肾炎时白细胞可能升高。
尿常规:如前所述,可见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间质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大小正常或缩小等。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肾炎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间质炎症的程度、病变类型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进行肾活检时,需要更加谨慎操作,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程度和风险等。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如果是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肾炎,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例如停用引起肾损伤的药物后,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能会有所恢复。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对于有水肿的患者,需要控制水钠摄入等。在儿科患者中,对症支持治疗需要更加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保证营养均衡且适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