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如何引起的
肾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肾脏自身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病多囊肾)、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药物及中毒因素(如肾毒性药物、重金属中毒)、感染因素(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炎、病毒感染相关的乙肝病毒肾炎)
一、肾脏自身疾病导致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这类疾病会直接损伤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肾脏的滤过等正常生理过程。从发病机制来看,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会逐渐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膜性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抗体攻击肾小球基底膜相关抗原,引起肾小球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至肾衰竭。
2.遗传性肾病:像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随着囊肿逐渐增大,会压迫肾实质,破坏肾脏的正常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从出生起就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在后天各种因素影响下,囊肿不断生长发育,进而逐步损害肾脏,最终引发肾衰竭。
二、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如肾小球的毛细血管。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促使肾小球硬化。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发展为肾衰竭。一般来说,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脏的小动脉发生硬化,肾实质缺血。高血压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单位逐渐丧失。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肾脏长期受到高血压的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会逐渐减退,进而发展为肾衰竭。有统计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高血压肾损害,最终进展为肾衰竭。
三、药物及中毒因素
1.肾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例,它们可以通过干扰肾小管细胞的代谢,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脏的重吸收等功能。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排泄时,会在肾脏局部积聚,对肾脏组织造成直接的毒性损伤,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肾毒性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引发肾衰竭。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一些本身肾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已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等,使用肾毒性药物后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更高。
2.中毒因素:如重金属中毒(铅、汞等),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在肾脏内蓄积,破坏肾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例如铅中毒时,铅会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酶活性,影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逐渐发展为肾衰竭。生活中接触重金属污染环境或误服重金属物质的人群,需要警惕重金属中毒引发肾衰竭的可能。
四、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肾脏肾盂、肾间质的炎症。细菌感染后,炎症反应会破坏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急性肾盂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肾盂肾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逐渐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儿童由于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若儿童肾盂肾炎反复发作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增加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累及肾脏,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炎。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研究发现,部分乙型肝炎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的情况,若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