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是肾功能短时间急剧下降致代谢废物蓄积等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临床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
一、定义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肾功能在短时间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急剧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二、病因分类
1.肾前性:主要是由于肾灌注不足所致。常见原因包括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外周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等)。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时,肾脏灌注压降低,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中,婴幼儿血容量相对较少,更容易因血容量不足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心功能储备差,心输出量减少的风险更高。
2.肾性:是由肾实质损伤引起。包括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疾病(如缺血性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常见于使用肾毒性药物、严重感染导致的肾小管坏死等)、肾间质疾病(如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对于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尤其是使用过肾毒性药物的患者,需警惕肾性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发生肾小球疾病相关肾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3.肾后性:由于尿路梗阻引起。常见原因有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肿瘤压迫等。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较高,容易出现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结石移位堵塞尿路也可引发该类型。
三、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肌无力等)、低钠血症(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还会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以及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婴幼儿少尿或无尿期可能因电解质紊乱出现抽搐等表现,需特别关注。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肾功能开始恢复,但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和营养物质丢失等情况。老年人多尿期恢复相对缓慢,且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并发症。
3.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肾功能可能未能完全恢复,需要密切监测。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性升高,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重要指标。例如,血肌酐每日上升超过44.2μmol/L或在数天内上升超过176.8μmol/L,提示急性肾衰竭。不同年龄人群血肌酐正常范围不同,婴幼儿血肌酐水平低于成年人,需根据年龄相应标准判断。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时,尿比重增高、尿钠降低;肾性急性肾衰竭时,尿比重低、尿钠增高;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时,可有血尿等表现,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尿路梗阻时可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尿路梗阻等情况;CT等检查有助于更详细地评估肾脏结构及尿路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血容量不足、停用肾毒性药物、解除尿路梗阻等。对于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需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等原发病;对于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及时解除梗阻是关键。
2.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高钾血症可采用钙剂对抗、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等方法;对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婴幼儿和老年人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时,更需谨慎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过度纠正等情况。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维持营养状况,促进肾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婴幼儿需要充足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意营养均衡且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