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诊断需先明确糖尿病诊断,再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及肾脏病理改变等判断,同时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特殊因素,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儿童要注意适用公式,女性需考虑妊娠影响,高盐饮食、吸烟及长期高血糖、合并高血压等情况均需在诊断时综合考量。
一、临床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诊断明确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需重复测定一次确认诊断。
2.对于无典型症状者,需不同日再次检测血糖达到上述诊断标准才能确诊糖尿病。
(二)肾病相关表现及检查
1.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早期糖尿病肾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在30-300mg/24h之间,或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有2次UAER位于20-200μg/min(相当于30-300mg/24h),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白蛋白增多的因素(如感染、心力衰竭、原发性肾病等)。
当UAER持续>300mg/24h或尿蛋白定量>0.5g/24h时,提示临床糖尿病肾病。
2.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可正常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eGFR逐渐下降。eGFR的计算可采用公式,如基于血清肌酐的Cockcroft-Gault公式或MDRD公式等。当eGFR持续低于60ml/(min·1.73m2)且持续3个月以上,并结合糖尿病病史及尿蛋白等表现时,也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3.肾脏病理改变
肾活检可见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等,但肾活检一般是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或需要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时才考虑进行,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下的特殊考虑
(一)年龄因素
1.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老年人肾功能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且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时需更谨慎地评估各项指标,注意与老年人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异常相鉴别。例如,老年人可能因脱水、感染等因素导致短期内肾功能指标波动,需要多次复查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肾功能改变。
2.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少,但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也需关注尿白蛋白等指标,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变化有其自身特点,在评估eGFR等指标时要使用适合儿童的公式,避免因公式选择不当导致误诊或漏诊。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关键区分因素,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尿蛋白等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变化,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时需考虑妊娠等因素对尿蛋白检测结果的影响,要综合评估非妊娠状态下的尿白蛋白排泄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高盐饮食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尿蛋白等指标的评估,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时需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建议患者保持合理饮食,避免高盐等不良饮食结构对肾脏评估指标的干扰。
2.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吸烟可能会引起肾血管收缩等,影响肾脏血流灌注,从而影响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准确性,在诊断过程中应建议患者戒烟,以更准确地评估糖尿病肾病情况。
(四)病史因素
1.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在诊断时要重点关注其血糖控制的历史情况,对于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的患者,更应密切监测尿白蛋白等肾病相关指标。
2.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时需同时评估血压情况,因为高血压可能会掩盖或加重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要综合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来全面诊断糖尿病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