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颜色与出血量及肠道停留时间有关,少量出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外观无明显变化,中等量出血呈柏油样黑便,大量出血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粪便颜色观察有影响及需注意相关情况。
一、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颜色的一般情况
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颜色通常会发生改变,主要与出血量及出血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有关。当出血量达到5-1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此时粪便颜色外观上无明显变化;当出血量超过50ml时,可出现黑便,黑便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富有光泽;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时,患者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这是由于出血速度快,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未经充分氧化就排出体外。
二、不同出血量对应的粪便颜色及相关机制
1.少量出血(5-10ml)
此时粪便中出血量较少,红细胞被肠道内的消化酶等作用,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肉眼观察粪便颜色无明显异常。这是因为少量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代谢,尚未引起粪便颜色的明显改变,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查(粪便隐血试验)来发现出血迹象。
2.中等量出血(50-100ml以上)
出血量达到50ml以上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现黑色,且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部分消化,粪便质地黏稠,呈柏油样。例如,胃溃疡患者如果溃疡面小量持续出血,就可能出现这种柏油样黑便,这是因为胃溃疡导致胃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肠道后发生上述变化。
3.大量出血(出血量较大且速度快)
当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未经充分氧化,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比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大时,血液迅速进入肠道,排出的粪便就是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因为大量血液快速通过肠道,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氧化等反应。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粪便颜色观察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肠道功能等与成人不同,粪便颜色的观察需要更加细致。例如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粪便颜色改变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呕吐、哭闹等综合判断。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粪便颜色改变的观察要注意与老年人的肠道功能衰退等情况相鉴别,比如老年人肠道蠕动较慢,可能影响血液在肠道内的反应过程,但基本的粪便颜色变化机制与成人相似,只是观察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其他身体状况对粪便外观的干扰。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粪便颜色本身的影响不大,但在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性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例如,男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硬化有关,而女性如果是胃黏膜脱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其粪便颜色变化的观察与男性并无本质区别,但病因的排查需要考虑到性别相关的疾病易患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饮酒的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其粪便颜色变化能反映出血情况。比如长期酗酒者出现黑便,要高度警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情况。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发生胃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增加,其粪便颜色改变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观察粪便颜色时,要结合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病史,因为这类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导致出血,影响粪便颜色。
4.病史因素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粪便颜色改变时,首先考虑溃疡复发出血导致的粪便颜色变化。例如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黑便,很可能是溃疡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多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粪便颜色可呈柏油样或鲜红色,此时结合病史对于判断出血原因和粪便颜色变化的机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