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的表现
间质性肾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表现有全身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和泌尿系统症状(尿量改变、血尿、蛋白尿);慢性表现有肾功能减退(肌酐、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小管功能受损(肾小管性酸中毒、尿浓缩功能减退),临床需综合多方面判断。
一、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这是因为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全身性表现,炎症因子释放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热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避免高热惊厥等情况发生;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需综合其他表现判断。
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多为药物过敏引起的间质性肾炎相关皮疹,皮疹形态多样,如斑丘疹等。不同性别患者在皮疹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若因服用某些特殊药物(如避孕药等相关药物)引起间质性肾炎时,需特别关注药物与月经周期等的关系。
关节痛:约1/3的患者可出现关节痛,多为非侵蚀性关节痛,与炎症反应导致的关节周围组织炎症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可能在患间质性肾炎出现关节痛时,运动能力受影响更明显,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式。
2.泌尿系统症状
尿量改变:早期可出现尿量减少,每天尿量可少于400ml,这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病变影响了肾脏的浓缩功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随着病情发展,也可能出现尿量增多,进入多尿期,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进一步受损。儿童患者尿量改变需密切监测,因为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未完善,尿量异常可能影响其水电解质平衡和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尿量改变可能提示肾脏储备功能进一步下降,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稳定。
血尿: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是指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是尿液外观呈血色。血尿的出现是因为炎症损伤了肾小管间质的血管等结构,导致红细胞漏出。不同性别血尿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若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时,血尿可能与间质性肾炎血尿同时存在,需注意鉴别。
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之间,是由于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了对蛋白质的重吸收等功能。但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类似肾病综合征表现。
二、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1.肾功能减退表现
肌酐、尿素氮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血中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这是因为肾脏的滤过单位受损,不能有效清除代谢废物。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有一定生理性减退,患慢性间质性肾炎时肾功能减退可能更易被忽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儿童患者若患慢性间质性肾炎,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平衡,需及时干预。
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多种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例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改变,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水电解质紊乱时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但都需要密切监测和纠正。
2.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
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可出现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可出现碳酸氢根重吸收障碍等相关表现。儿童患者患肾小管性酸中毒时,会影响骨骼发育等,因为酸碱平衡紊乱会干扰钙磷代谢;老年患者可能加重骨质疏松等问题。
尿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患者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多于白天,这是因为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对不足时,尿液稀释更明显。生活方式中饮水习惯等也会影响夜尿情况,若患者有睡前大量饮水等习惯,可能会加重夜尿增多的表现。
间质性肾炎的表现因急性和慢性不同而有差异,在临床诊断中需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肾活检等)进行全面判断。



